资讯
分享到 0

发展绿色农业 助力脱贫攻坚

中国网韵动安徽10月28日讯  近年来,潜山市槎水镇立足培育壮大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能人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型产业”为目标,鼓励和引导有资金、懂技术、会经营的各类能人大户和创业人员流转土地发展新型农业,带动贫困户发展。目前,全镇共发展专业合作社42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家,市级示范合作社2家、县级示范合作社9家;培育发展家庭农场73家,其中省级市范家庭农场3家,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4家,县级示范性家庭农场8家。

槎水镇山林菜园有机蔬菜基地通过“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带动贫困户增,农户将土地流转给企业,其中有31户贫困户直接将土地流转给企业,每年直接获得收益,每亩获得350元租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还可以在基地务工。基地每年吸纳20多名贫困户在这务工,每人一年约有1.5万元收入。基地实施电商“私人订制”模式。借助“互联网+”,依托网络平台将有机农产品信息与消费者进行无缝对接,客户通过网络观看瓜果采摘,实现特色优质产品直供市民餐桌,解决了好产品“难卖难买”的问题。另一方面,基地通过与江苏常州部分生鲜超市合作,产品通过物流直接发往超市,增加了销售渠道,拓展了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山林菜园遵照国际有机农业生产标准,严格遵循有机种植,秉承露天生长的自然法则,在生产过程中绝不使用转基因种子,不使用化肥、农药、激素、除草剂等,打造的绿色有机农业品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槎水镇乐明村党支部书记范培园介绍说,依托山林菜园的产业平台优势,通过土地流转,盘活了闲置土地,培育了新型特色产业业态,既帮助贫困户培育了长久的脱贫产业支撑,使得贫困户拥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又通过劳务收入等多种形式,增加了贫困户即期收入,切实拓宽了贫困群众收入渠道。

在槎水镇油坊村的白茶基地里,一支支新出的嫩芽呈鹅黄色,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贫困户邱开云等20余名村民在采摘新茶,一派热火朝天的劳作景象。“我自2017年春天就在这白茶基地里务工,不用出远门也能挣到钱,去年做工获得工资6000多元,今年又做了20个工了,我很满意。”邱开云笑着告诉我们。与邱开云一样,贫困户储春太是基地所在的水铺组村民,家里25亩芭茅山以前没有什么收益,流转给白茶基地后每年可以得租金1000元,他妻子农闲时在农场里务工,干干除草、翻地、浇水、施肥、摘茶等农活,2019年做了60多个工,获得4000元。

油坊村立足绿色抓发展,围绕生态抓产业,吸引槎水当地致富能人储贵林“凤还巢”,发展安吉白茶项目,并注册成立了“昆仑家庭农场”。2016年9月,储贵林的家庭农场和个桥、水铺两个村民组的21户村民签订30年租期的合同,流转荒山、巴茅山三百余亩,发展安吉白茶和高档“黄金芽”,目前已完成投资120万元。开山、清场、挖地、栽苗、茶苗维护,在这三年的茶山建设工作中,凝结着储贵林夫妇的心血和汗水,也少不了贫困户劳作的身影。自2017年以来,白茶基地将芭茅山改造成了增绿增效和生态建设的主战场,解决了附近剩余劳动力和贫困人口30多人务工,每年支付务工工资和土地租金30余万元,带贫减贫效果明显,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受政策鼓励,槎水镇中畈村大户杨红旗发展了150多亩桑园,并且走上“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发展途径,桑园套种果树,提升土地利用价值,杨红旗说:“桑树长得比较快,去年栽的今年就有效益,基本上每亩能达到4000元,果树两三年以后就能挂果,亩效益加上果树和桑园,综合效益能达到10000元左右。”。目前,中畈村已经发展桑园1000多亩,由传统的家家户户栽桑转变成大户规模化种植,蚕桑再次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中畈村先后获得安庆市、潜山市蚕桑一村一品示范村。中畈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玉红说:“我们正在积极申报安徽省一村一品示范村,蚕桑是我们中畈村的一个特色,通过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流转贫困户的土地,农民在里面务工能够增加收入。我们要做大做强蚕桑产业链,我们有桑葚(果)、桑叶茶、桑叶菜,还有桑葚酒,打响蚕桑品牌,壮大产业发展,使农民增加收入。”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助力脱贫攻坚是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有力措施,能够激发贫困户自身动力,建立长效脱贫机制。同时,能够有效推动产业结构化调整,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面临的市场制约问题,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