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分享到 0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和县昂首挺胸迈步向前

中国网韵动安徽11月9日讯  金秋刚过,瓜果飘香。漫步在和县的乡间小道,炊烟泛起,鸟语花香,房屋错落有致,院落干净整洁……这场景俨然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色。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和县已然昂首挺胸,迈步走向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脱贫: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地处皖东,濒临长江,县域总面积1319平方公里,辖9个镇、115个村(社区),总人口54万,其中农村人口43.3万,比重大。2014年,全县(含郑蒲港新区)共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村13个,有建档立卡户7456户16127人。其中因病、因残和缺劳力致贫占总贫困人口的85%以上。截至今年8月份,全县仅有2户9人未脱贫,计划年内全部脱贫。

众所周知,越是到最后关头,越是难啃的骨头。记者从和县扶贫办了解到,目前围绕未脱贫的2户9人,实行“四级包保”责任制,优化制定“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其中一户李华(化名)家是因意外致贫,2017年儿子和儿媳在淮南不幸发生车祸,造成儿媳当场死亡,儿子瘫痪,鉴定为综合一级残疾。儿子李昌(化名)一直在医院治疗和康复,因车祸纠纷医药费用无法报销,需要支付大额医药费,所以2018年李华一户被纳入贫困户。针对这一特殊情况,对其进行社会兜底、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目前李华一家有3人享受低保,低保金每月1632元,孙子、孙女享受孤儿补助每月1800元,儿子李昌享受残疾人生活补助每月227元,2人享受新农保每月241.7元。和县就近为李华提供公益性岗位,工资每月500元,为其申请大病临时救助5000元。

和县扶贫办副主任韩梅表示,今年以来,面对疫情汛情叠加影响,全县脱贫工作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确保脱贫成果质量高、成色足、可持续。年初,全县仅有两户因意外致贫,扶贫工作队通过反复调研,从他们的家庭实际情况出发,给予他们10项以上的帮扶措施。从目前收益来看,预计今年年底前这两户人均纯收入可达13000元以上,能够如期顺利脱贫。

致富:产业带动大棚蔬菜闯出门路

除了帮扶,更要自力更生。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和县,如何脱贫、如何致富?当地人想到了蔬菜大棚,这里四季分明、土质肥沃、雨水丰沛,生态环境良好,山水资源丰富,很适合蔬菜生长。

走在和县乡镇的田间地头,一座座蔬菜大棚映入眼帘。前些日子,当地大棚蔬菜龙头企业和县绿源蔬菜种植有限责任公司,销售经理王瑞俊正在田间挑选着去合肥参加农交会的辣椒、茄子、芦笋……一个个硕大的蔬菜摆放在桌子上。“这些蔬菜都是从地里新鲜采摘来的。”王瑞俊笑着说。据他介绍,2012年,公司还是一个从事简单蔬菜种植小公司,如今已经形成育苗、种植、销售等完整产业链式发展大企业,目前蔬菜种植面积有4800亩,年产各种蔬菜1000万斤,接下来,计划开发农业观光旅游,形成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火红的辣椒寓意着蒸蒸日上的日子,脱贫致富的道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农忙时节,王瑞俊的田里有200多工人采摘蔬菜,他们都是附近的贫困户,每月有工资,年末还可得到企业分红。除此之外,产业扶贫同时实施金融扶贫,据介绍,和县绿源种植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着1206户每户5万元的金融入股。在销售经理王瑞俊看来,最开心的事是能够帮助当地的贫困户脱贫致富,蔬菜是和县的一张名片,种一亩蔬菜带一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当再次走进田间地头,一眼望去的蔬菜大棚,已然秧苗遍布,果蔬飘香,这是和县当地百姓脱贫的法子,也是致富的路子。

发展:创新驱动做大做强蔬菜产业

说起蔬菜种植,和县主要呈现起步早、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三大特点。种植历史悠远,明清时期就有蔬菜作为贡品进献朝廷。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和县,也是全国最早一批种植大棚蔬菜之地,安徽省实施蔬菜生产第一大县,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县蔬菜种植面积44.5万亩,产量115万吨,产值达24亿元,占到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0%。

“致富脱贫不仅仅只靠双手,还需要技术的支持。我们自创了7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辣椒在田保鲜等技术已在全国范围推广。”和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张金龙表示。据了解,辣椒在田保鲜技术的应用,给农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农户可以根据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决定部分蔬菜的上市时间,在价格高的时候投放市场,既能保证蔬菜的新鲜度又能给农户带来可观的收益。

如今,和县正在依托优势资源,借力现代科技,在产业兴旺上下功夫,不断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帮助农民脱贫致富闯出新出路。传统的蔬菜大棚让农民摘掉贫困的帽子,但走致富的道路还得靠科技、靠创新。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近些年,和县蔬菜产业发展摆脱片面追求产量,走出了一条“量”“质”并重的双轮驱动的绿色发展之路。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新技术新理念,用科技创新放大现代农业优势,不断提升蔬菜产业生命力、竞争力,让“传统蔬菜种植”向“创新驱动”转变。走进位于和县台创园的蔬菜种苗大棚,从以色列引进的农业环境传感器系统设备,以及先进的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时刻精确记录并控制着植物的生长。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供给,都有信息化智能监控系统实时定量精确把关,保证了蔬菜种苗的品质。在这里,物联网与传统农业在蔬菜种植的平台似乎有了完美的融合,农业已不仅仅是个种植,消费者还可通过网络追溯到农产品质量品质,实现了农产品“从田园到餐桌”的全程监督。

美好乡村:提升村容建设美好家园

农民增收步伐加快,农村环境越来越美……和县围绕生态宜居宜业的工作思路,切实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来打,充分调动村民积极参与美好家园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明显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据统计,2020年,全县实行农村人居环境全域整治,所有村庄达到干净、整洁目标,其中已建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33个、在建1个,建成市级美丽乡村中心村23个、在建3个。

美好乡村建设中,改善农村环境至关重要,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面实现农村地区环卫市场化运营是和县改善村容村貌一大手段。全县7个镇农村生活垃圾的清扫、保洁、垃圾转运以及相关设施建设、设备、人员配备通过PPP模式整体对外发包。记者了解到,美好乡村建设以来,和县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的宣传,逐步形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生活习惯,建立县、镇、村三级督查考核机制,常态考核,实施排名制,落实奖惩制度。今年1至9月,共清理转运农村地区生活垃圾41133吨,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此外,在农村实行“厕所革命”,为提升改厕实效,和县确定了“一管到底”的大三格改厕模式和单户砖砌式小三格改厕模式,并在美丽乡村省级重点示范村、省级示范村、贫困村整村推进。2020年和县计划完成6000户改厕民生工程,截至10月中旬,全县共录入《安徽省自然村户厕改造民生工程填报系统》7198户,超额完成任务。乡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得到很大的改观,农民环境意识和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