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皖江,自贸启航。
11月5日,黄浦江畔,首次亮相进博会的安徽自贸区专场推介会表现抢眼,现场签约项目30个,投资总额达到279.5亿元,涵盖装备制造、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14个领域。
就在一个多月前的9月24日,安徽正式加入中国自贸区“朋友圈”,成为自贸区这个“大家庭”的新成员。合肥、芜湖、蚌埠三个片区同步启动运行。
在当天的安徽自贸区挂牌仪式上,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说,“必须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要以开局就发力、起步就冲刺的劲头,深耕试验田,当好探路者,实现大器‘皖’成。”
作为沿江近海、居中靠东、“左右逢源”的省份,自贸区的设立,无疑加快了安徽对外开放的步伐,也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此时,“安徽智造”扬帆,将进一步“走出去,引进来”,用制度创新构建开放发展新高地。
联通世界更广
安徽承东启西,是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的“过渡带”,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中部崛起两大国家战略覆盖的唯一省份。
近年来,安徽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出省出国出海,深化交往交流交融。目前,已与世界22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往来,与39个国家的97个省市缔结友好省际(城市)关系,有力促进了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近年来,安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当地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发挥区位优势,外向型经济表现抢眼。2019年,全省进出口总值实现4737.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前列。
特别是今年1—5月份,面对新冠疫情的影响和全球贸易受阻的困境,安徽依然完成进出口额达284.1亿美元,居中部第1位,增长4.2%,高于全国12.2个百分点,成绩斐然。
长江一路向东,见证着安徽的开放步伐。曾经,徽商远洋贸易的点点白帆顺流东下,走出安徽;如今,良好的外贸基础,加上自贸区的加持,安徽乘风破浪,扬帆“出海”底气更足。
根据方案,安徽自贸区总面积119.86平方公里,实施范围涵盖了合肥、芜湖、蚌埠三个片区。
“通江达海”的芜湖,是安徽自贸区中唯一的临江片区,拥有193.9公里长江“黄金水道”,是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大动脉。
作为安徽最早的开放口岸和逆江而上的最后一个深水良港,芜湖港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和汛情影响,1—9月份吞吐量已超过去年水平,增幅位居全国重要港口前列。作为港口主力货种之一的集装箱在当前外贸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仍同比增长了8.5%。汛期后,日均完成集装箱量3000多标箱,让港口的岸桥繁忙如初。
伴随嘹亮的汽笛,9月28日至30日,4列满载“安徽智造”白色家电的中欧班列从合肥北站物流基地出发,开往俄罗斯和乌克兰地区。其中,9月30日开行的经满洲里口岸、绥芬河口岸出境的两趟班列,标志着合肥中欧班列实现铁路过境口岸全面贯通。
在安徽自贸区挂牌当天,凯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属蚌埠市国显科技有限公司,即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申报蚌埠片区首票出口货物,金额达140余万美元,第一时间享受到了自贸区启动带来的方便快捷。
安徽自贸区的成立不仅给企业带来新的机遇,而且让老百姓的生活与国际接轨:安徽人“买卖全球”变得更为便捷和普惠,同时,“海淘”将更加方便,购买进口药将更加便捷,出境游的选择也将更加多元……
发展底气更足
自贸区是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在省委书记李锦斌看来,安徽自贸区是国家赋予的最大红利,是服务国家战略的最新平台,也是展示美好安徽的最佳窗口。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自贸区设立后,长三角三省一市完成了自贸区全覆盖。毫无疑问,这将为安徽经济发展提供新机遇,也将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形成长三角自贸区“一盘棋”。
成为自贸区一员后,正在外地招商的蚌埠市禹会区副区长葛晨军感触颇深,招商优势和谈判底气明显大于从前。“设立自贸区,不单要承担‘先行先试’,还要承担下一步的‘可复制推广’,这说明我们的产业创新和基础得到了国家认可,企业发展动力更足了。”
具有“淮上明珠”美誉的蚌埠,向来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成效明显。“自贸区获批后,将持续深耕硅基、生物基新材料产业,打造淮河流域绿色自贸的示范区。”蚌埠片区自贸办主任黄善岐说。
坐落于合肥高新区的安徽贝克联合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抗艾滋病药物研制企业。在公司董事长王志邦看来,自贸区可以视作现有开发区的“升级版”,其政策红利必将为企业吸引国际人才带来便利。“这对于我们提升科研实力、加快产品生成进度大有好处。”
“对于我们行业来说,拼的是软件,这就需要人才支撑,自贸区获批后,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为后续引进人才提供了源源动力。”大陆汽车电子(芜湖)有限公司总经理任俊杰表示。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自贸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安徽的营商环境将更加优化。
挂牌当日,中国银行芜湖分行为区内4户企业开立结算账户,发放自贸区首笔普惠金融贷款800万元;9月26日,也就是安徽自贸区揭牌后第三天,蚌埠片区首批总投资逾100亿元的8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9月27日,合肥片区蜀山区块跨境电商总部基地暨创新服务中心正式启动……
截至10月13日,合肥、芜湖和蚌埠片区已完成61个项目的签约落户,累计投资总额524.13亿元,涉及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5G及人工智能、机器人、高端装备制造等诸多领域。
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三大片区都拿出来想干、肯干,还要干好的决心和态度,纷纷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率先开工,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发展态势。
创新活力更强
细数安徽创新,由合肥、芜湖、蚌埠三市组成的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安徽可谓独树一帜,这里诞生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世界最薄0.15毫米信息显示触控玻璃,以及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京沪干线”。
自2016年批复以来,该示范区铆足了劲儿在安徽领跑,GDP更是由2008年的2900.9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5084.83亿元,年均增速16.2%,占全省的比重由2008年的32.7%上升至2019年的40.6%。
自贸区获批后,安徽再次迎来宝贵的发展机遇。在合芜蚌的基础上,安徽自贸区以合肥为龙头,芜湖、蚌埠为两翼,组成了“雁型阵列”。
根据方案,合肥带动江淮,辐射全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引领区;芜湖带动皖江,辐射皖南,打造比肩全国全球最高水平的内陆港口型自贸试验区;蚌埠带动沿淮,辐射皖北,打造“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
“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的核心任务。”合肥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合肥将进一步发挥既有产业和创新优势,围绕市场主体的发展需求,在国家赋予的权限内大力探索可供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同时,对于全国集中复制推广的143项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合肥也将“应落尽落”。
长江南岸,芜湖朱家桥外贸综合物流园区一期项目码头工程(芜湖港朱家桥集装箱码头三期)正在临江而建,依托长江水运优势,这里将成为长江内河上第一座无人化、自动化的堆场,以满足本地产业和江北地区的货物往来。“今年年底,陆域南堆场可交付使用,为打造长江中下游集装箱中转中心提供条件。”芜湖港务公司生产管理部部长束顺全说。
与普通的经济开发区相比,自贸区的开放程度更高,在政策上有着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优势,“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依然是自贸区探索对外开放新路径的主基调。
“上海自贸区主打金融,深圳自贸区优势在服务,而我们也着力自己的特色,围绕制造业来试。”芜湖市经信局局长季学敏分析指出,芜湖片区35平方公里,占到全市的1%,换言之,就是要用这1%的创新来带动100%的可能。
9月26日,安徽丰原年产50万吨乳酸、30万吨聚乳酸项目开工。“自贸区获批,将为我们对接海外市场提供更多有利条件,助力蚌埠打造生物基新材料制造业中心。”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贺威说。
9月30日,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高新区块首批改革创新举措正式启动。其中,在金融赋能科创企业发展方面,设立首期规模20亿元的“自贸区科创贷”,聚焦风险收益不对称痛点,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早一公里”的资金堵点。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
近年来,安徽一直把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最大政策、最大动力,正在成为吸引新产业的“强磁场”、新技术的“培育场”和新模式的“试验场”。
“安徽自贸试验区将继续下好创新先手棋,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加快构建一体化科技的大市场,让科技之花结出更多的产业之果。”安徽省副省长章曦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