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见绿 百园融城
家住西关街道的居民李成才老人,每天傍晚都会约上两三好友,去附近的街头游园锻炼。他说:“看着芳草萋萋的绿地,跑跑步、打打太极,感到身心愉悦。”
银通公园、陈河公园、观澜游园、迎宾游园……近年来,宿州市秉承绿色发展理念,以建设精致宜居城市为导向,把园林绿化建设作为城市建设、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建设了一批公园和游园,打造了“百园融城”的城市公园体系,不仅满足了市民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品位。
通过实施“文化进园”工程,打造公园主题特色,不断提升公园品质。在沱河景观带、磬云路游园、陈河公园增加主题文化雕塑,展示宿州本地文化元素,凸显公园地域化特色。在城区主要节点游园增加植物绿雕及花境组栽,既提升了城市节点绿化的水平,又承载了宣传城市历史文化的功能。
近年来,宿州市和埇桥区不断推进绿道建设步伐,高标准设计,高规格建设,通过把“绿”与“道”相结合,形成点、线、面、环相结合的整体空间形态,努力打造设施完善、环境宜人的城市慢行系统。同时,延伸绿道链条,主动衔接城市交通枢纽、城市换乘设施,合理设置交通站点,实现绿道与交通枢纽的无缝衔接,公共自行车“零距离”换乘。
“园林让城市更美好,绿色让生活更健康”。宿州市城管部门通过大力开展“绿满宿城,美化庭院”“花满宿州,花开我家”等系列活动,将家庭绿色、庭院绿色、阳台绿色作为城市绿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实现了“花开万家”的良好局面。
水动鱼游 人水和谐
“一条大河波浪宽……”宿州市埇桥区三八河边的杨庙公园,退休老人陈银轩正在公园长廊内引吭高歌。以前这条河又脏又臭,家里一年四季不敢开窗,现在水也清了、景也美了,她就和一群爱唱歌的老朋友组建了“长廊飞歌”歌唱团,天天在附近公园里排练节目。
城市美不美,首先看看水!近年来,围绕“水动、鱼游、景美、灯亮、步道通”的治理目标,宿州市实施“一河一策”“一口一策”,创新打造主城区水环境治理升级版。针对城市水体黑臭主要原因是雨污混流、雨污合流导致,宿州市对城区地下管网进行排查,绘制地下管网分布图,实行动态监控;完善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运行标准;按照统筹结合、精准治理的原则,实施污水管网建设及泵站提升、小区(城中村)雨污分流、独立排水户雨污分流等项目,通过正本清源项目的实施,使污染源头得到有效控制。
针对城市缺水、河道水动力严重不足问题,宿州市充分发挥水体滋补滋养功能,分别在城南污水厂扩建一座日产10万吨再生水厂、汴北污水厂新建一座日产5万吨再生水厂,敷设4条再生水管线,主要作为河道补水水源;规划建设2个总占地面积达16万平方米的生态公园,将再生水引入公园,形成水景观,再生水通过公园绿地径流、净化后流入河道,滋补涵养河道水源。
宿州市与中科院水生态研究所合作,在主城区河道制定“以河养河”的水生态系统再造方案;改良河底污泥进行经济水生植物种植,水中放养经济价值较高的鱼虾等水生物,在改善水质的同时增加经济收益。目前,宿州市主城区12个原黑臭水体的河道生态系统基本形成,“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已初步显现。宿州市还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设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督五位一体的河道智慧管控系统平台,实现信息化、实时化监管,努力实现水傍人流、人依水走、人水相依的和谐画面。
老旧街区 “破茧成蝶”
“看着小区新变化,心里像喝了蜜一样。我们居民也要尽一份力,维护好小区环境。”宿州市埇桥区东关街道北苑小区居民吴计芝开心地说。
北苑小区是典型的“老破小”,停车难、充电难等现象长期困扰居民。2019年,北苑小区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计划,根据群众的改造需求,实施了屋面防水、外墙处理、雨污分流、道路提升、路灯安装、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停靠点车位、弱电线路整治、绿化等改造内容,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破旧的房屋变成了亮丽新居,坑洼的土路变成了平坦大道,破败的场区变成了健身锻炼的好去处,破旧的街巷有了特色文化主题……近年来,埇桥区牢固树立“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理念,大力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全面改善城区居民居住环境,提升城市面貌和品位。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秉承高标准设计、高标准施工、高标准提升原则,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力求打造精品工程,真正让老旧小区居民告别房老、设施老、生活环境差的困境。同时,按照“一街一景、一街一特色”,打造提升精品街巷,以历史记忆为特色,以通行功能为主体,以休闲漫步为中心,把精品街巷建设成城市风景线。
南关街道平安巷过去年久失修,路面坑坑洼洼,路旁杂草丛生,下水道盖板参差不齐。改造提升后,更换了下水管道,重新铺设了路面,清理了垃圾、杂物、杂草,安装了新路灯,同时,以“宿州印象”为主题,采用白色的墙体、灰色筒瓦的墙头,结合宿州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着重打造成徽派风格街巷,展示了宿州赋、运河古城、宿州古城墙、再说扶疏亭等优秀传统文化。如今,走进平安巷,如同走进历史文化长廊。
红色物业 贴心服务
“过去小区没有物业,环境脏乱差,自从有了红色物业,小区变得干净整洁,井然有序,邻里之间也更加和睦了。”日前,东关街道大A小区李女士高兴地对记者说,红色物业是居民的“好管家”。针对城区一批小区物业管理缺失、服务缺位的问题,宿州市创新社会治理,在城区探索成立政府主导的红色物业公司,向城区325个无物业小区派驻“红色物业”,推动物业管理与党的建设、基层治理有机融合,提升小区的居住品质。
埇桥区出台“红色物业”实施方案,统筹推进“红色物业”建设,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等多方联动的基层服务管理体系。引入社会资本和技术力量,成立了埇桥区红色物业有限公司,协调各街道办事处成立“红色物业”服务中心、社区成立“红色物业”服务站,建立健全三级物业服务平台,分级负责物业服务对接协调、日常服务工作。“红色物业”入驻过程中,坚持“四个必须”,即“必须接受街道社区统一指导、必须与小区业主委员会或临时管委会对接、必须充分听取业主意见建议、必须按照物业管理规定履行程序”,确保入驻规范、管理高效,努力提供保安全、保清洁、保宣传、保维修、保活动、保秩序、保绿化、保稳定的“八保”服务。
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红色物业公司建立四方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四方联动,共同协调解决居民反映的问题。完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五级组织架构,建立健全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体制,把支部建在物业上,引导物业服务力量在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做好服务。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积极推荐红色物业有限公司党组织负责人作为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人选,推动街道社区党组织成为小区治理、物业服务管理“主心骨”。
文明之花 馨香满城
漫步宿州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好人榜、好人文化长廊、孝善文化长廊、好家风好家训文化长廊。身边好人不断涌现,善行义举层出不穷,提升着宿州人的精气神,影响着宿州人的言行貌。
在埇桥区道东街道东方社区,提起王军,无人不晓。她的电话成为社区老人的“110”,不论炎炎夏日,还是寒冷冬天,一个电话,随叫随到。“我退休闲着也是闲着,就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对社会尽一份自己的责任。”王军说。
宿州市积极选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涌现出全国、省级道德模范(含提名奖)7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8人,荣登安徽好人榜73人;通过专题展览、基层宣讲、故事汇巡演,广泛宣传模范先进事迹,弘扬模范高尚品格。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组织开展各类主题鲜明的志愿服务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学雷锋志愿服务广场”等遍布宿城大街小巷。埇桥区城乡社区已累计实名注册志愿者33万余人,“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已蔚然成风。
今年秋季开学以来,埇桥区关工委副主任薛长德等老同志,先后来到多所学校宣讲民法典。他们用慷慨激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案例,分别从青少年违法犯罪特点、违法犯罪原因、青少年违法犯罪在校园主要表现类型等几个方面,向孩子们普及青少年应学应知民法典内容,教导他们自觉抵制违法行为,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障自身权益。他们还开展了“节约粮食,杜绝餐饮浪费”宣传教育活动,号召学生们做厉行节约的践行者。
宿州市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健全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全力打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目前1人当选安徽省“新时代好少年”,60人当选宿州市“新时代好少年”(含提名),21所学校获评安徽省文明校园,推报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1所。
向善向好 浸润人心
回想起两年前参加的那场集体婚礼,26岁的姑娘李小雪仍记忆犹新。2018年农历腊月廿六,灵璧县虞姬乡朱桥村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体婚礼。20多对新人踊跃报名,最终,9对新人代表走进集体婚礼现场——村里的文化广场。在庄严的《婚礼进行曲》中,李小雪小两口和其他8对新婚夫妇逐一踏上T台,互换信物,向全村父老乡亲宣誓:“孝敬父母、相亲相爱、邻里和睦”,在全场一片欢呼声中热情相拥。现如今,小两口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甜甜蜜蜜。
“陈规陋习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老’在千年遗风,‘大’在千家万户,‘难’在破旧立新。”朱桥村党总支书记王梅说,为引导村民红白事从俭,朱桥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组建了红白喜事监督小分队,规定酒席不超过6桌,每桌标准不超过300元,随礼不超过100元。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队员们主动帮忙,并按照新修订的《村规民约》监督送礼、宴席标准,及时在全村公布监督结果。
在宿州农村,简办红白事已成为新风尚。为发挥党员干部“头雁效应”,萧县制发了《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严禁违规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实施细则》,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时,必须严守廉洁自律有关规定,自觉做到“七个带头”,认真落实“六个严禁”。泗县持续开展“推动移风易俗,树立乡风文明”系列活动,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好婆婆”“好媳妇”“美德少年”等各类先进典型选树,用群众身边的榜样教育群众、影响群众、带动群众,形成向善向好的文明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