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分享到 0

安徽舒城:探索“一网二养三服务”养老新模式

中国网韵动安徽12月1日讯  近年来,舒城县结合实际,创新探索“一网二养三服务”农村特困人员养老新模式,全县9874名特困人员得到妥善供养,有效破除农村特困人员脱贫和养老难题。

织密一张保障网

全面推行“救急难”。舒城县建立397个村级“救急难”互助社,注入“救急难”资金总额达3151万元,其中县财政资金2188万元、社会捐赠963万元。启动救急程序后,村级可给予1000元临时救助,乡镇可给予2000元临时救助,救急资金最快2小时内到位。

下放低保审批权限。低保、特困供养人员审批权限下放至乡镇,建立“谁调查、谁审核、谁审批、谁负责”责任制。审批关口前移,乡镇承担受理及审核审批主体责任,对急需救助对象启动简易程序。县民政局实行审核备案,承担监管责任,按一定比例抽查检查,及时纠偏。审批权限下放以来,该县共核退低保(特困供养人员)3488户5450人,新增2840户3614人,群众满意率100%。

激发村民中心组长活力。对全县8000个村民组进行整合,拟建5800个中心组。按照“奉公守法、身体健康、熟悉民情、办事公道、热心公益、常年在家”要求,选配中心组长,建立“误工补贴+绩效奖励”,将原来每人每年200元增至1200元,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村民组长调配到位后,全县从事社会救助专兼职人员从目前不到500人增加至4800人,服务范围从原先每人服务约2000人降至约160人。发挥村级中心组长在扶贫宣传政策、帮助困难群众申请救助、给予人文关怀、基层治理等方面作用,同时,拉近了困难人员与救急的距离,让困难群众能够更好更及时的享受到帮扶。

推行两种养老模式

根据“6个能”指标(能自主吃饭、能自主穿衣、能自主上下床、能自主如厕、能室内自主行走、能自主洗澡)对全县农村特困人员开展全面失能评估,按照“科学评估、入住自愿、机构方便、保障到位”的原则,为农村特困人员提供两种养老模式。

一是居家自养。评估全部达标、生活能够自理的特困人员,鼓励他们居家自养,对这类群体主要采取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安全住房、强化监护责任、上门居家服务等措施进行照料(即,“两保障、一强化、一服务”)。保障基本生活,每人每月600元基本生活费确保安全到户,并确保资金使用安全。保障安全住房,对居家自养特困人员住房安全进行评估,进行危房改造,确保60平方米住房需求。强化监护责任,发挥村民中心组长作用,每月2次定期走访。发挥自助互助服务作用,组织农村留守妇女、低龄健康老人对居家自养特困人员开展群体照护、日常照护;全县3512个村民中心组长、与居家自养老人签订监护责任书。开展居家上门服务,组织养护人员定期上门提供清洗衣被、清扫卫生、测量血压等服务。

二是集中供养。主要针对两类特困人员,一类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另一类是生活能够自理但愿意离家生活、距乡镇敬老院较近的特困人员。其中第一类人员主要送到乡镇护理院,由专业护理队伍为他们提供保姆式养护服务,第二类人员主要送到乡镇敬老院,由乡镇敬老院进行管理、养护。为做好全县农村特困人员集中养护工作,近年来,舒城县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从政策引导、财政支持、工作保障等方面加强养护指导。一方面加强公办养老机构建设管理。全县先后投入1.2亿元用于公办敬老院建设和设施改造,新建、改扩建公办敬老院35所,实现每个乡镇都有1—2所敬老院。开展了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对20所敬老院进行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升级改造,增加功能室设置,优化室内设备配置,不断提升公办敬老院基础设施和供养水平。另一方面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对闲置厂房、学校、村委员会办公室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改造,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政府积极帮助民办养老机构协调解决资金、土地等问题,出台奖补政策,让社会力量安心投入到养老事业中。积极探索“公建民营”模式,通过政府提供硬件设施,让社会力量“轻资本”运营,将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服务质量提升中。目前,全县共设立养老机构43所,其中公办养老机构35所(含已转型公建民营6所),民办养老机构8所,可提供床位6750个。

做优三种服务

一是做优居家上门服务。为满足居家自养特困人员生活需求,该县先后在汤池镇、百神庙镇等乡镇开展居家上门服务试点。由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为特困供养人员、低收入老人、孤儿、烈属、老年烈士子女、贫困户中的失能人员等6类人员,提供理发、清洗衣被、清扫卫生、谈心谈话、测量血压等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服务。

二是做优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是由敬老院等养老机构为入住特困人员提供的规范化常态化管理、服务。舒城县自推进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以来,坚持把规范养老机日常管理服务作为工作的核心。目前,共接受机构养老特困人员1270,其中公办敬老院接收1270人(公建民营292),全县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442人,入住护理院292人。

三是做优专业护理服务。针对失能半失能农村特困人员做好集中供养,提供专业护理服务。制定引导支持政策,从奖励、运营补贴等方面加大对“公建民营”护理院的支持力度,对为失能失智老人服务的,按照收住对象失能失智的轻、中、重度程度,运营补贴分别上浮50%、100%、200%。将入住护理机构特困对象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全部纳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一网二养三服务”养老模式从工作机制、服务内容等方面为农村特困人员晚年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该县依托43家公办、民办养护机构的6750张床位,满足全县集中供养人员床位需求,对居家自养农村特困人员,创新居家上门服务举措,解决了农村特困人员无人管、无人问、无人帮的问题,真正实现了农村特困人员“老有所养、老无所依、老无所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