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潘建伟团队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要用6亿年;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重大工程在法国该组织总部安装启动,合肥“科学岛”自主研制的ITER计划校正场首批线圈暨法国WEST装置偏滤器关键部件成功交付;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以“芯屏器合”为标识的新兴产业形成体系、以新型“铜墙铁壁”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大智移云”为牵引的数字经济蓬勃兴起……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今年以来,安徽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动科技创新,倾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为有源头活水来”
——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
《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专著,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中科大团队研发的以“九章”命名的量子计算机同样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突破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牢固确立了我国在国际量子计算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人造太阳”是人类在新能源领域的伟大梦想。承载这一梦想的科技工程是由中国、欧盟、俄罗斯、美国、日本、韩国和印度七方30多个国家共同合作开展的ITER计划。凭借在托卡马克装置上40多年的技术积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承担的ITER任务100%国产化并以优异的性能指标通过国际评估,交付进度和产品质量100%满足ITER要求,在ITER七方中位居前列,创造多项第一。 ITER组织总干事贝尔纳·比戈评价道:“中国在采购包研发生产方面领先于各方。”
原始创新,是创新发展的源动力。打造原始创新“强磁场”,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使命。
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今年以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继续在量子、核聚变领域保持全球领跑地位,在材料、能源催化、免疫治疗、人工智能、高端仪器等方面取得一批国际领先成果。
中科大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无中继千公里量子保密通信,首次实现高保真度32维量子纠缠态,创造世界最高水平;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超薄电子玻璃屡创记录,2020年成功研发中国第一、世界领先的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6家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最新成果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保驾护航;为北斗导航系统提供3000多套部件产品;为高分七号卫星提供高性能阻尼器等关键部件……关键领域的创新持续发力,加速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迈进。
大科学装置,国之“重器”。在安徽合肥,大科学装置已呈集群发展之势——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性能不断提升;合肥同步辐射光源实现恒流运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磁场强度达42.9T、位列世界第二。
今年,我省着手规划建设大科学装置集中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时合肥基地等加快建设;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强光磁集成实验装置预研进展顺利。
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主基地,我省着力构建“四个一”创新主平台,有序推进“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建设,统筹推进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第二批省实验室和省技术创新中心评定,“一室一中心”总数达28家,其中,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省实验室获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与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两心共创”,携手沪苏浙合力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发起成立国际聚变能联合中心,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建设,成功交付全钨偏滤器等关键部件,成为世界核聚变科研攻关的标杆机构;积极参与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国际大科学计划……我省不断深化科技交流合作,持续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地”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百舸争流千帆竞”
——产业创新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的产品一直供不应求!”这是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总经理蔡辉嘉在多个场合谈及的话语。这句话的底气,源自晶合节节攀升的月产能。截至今年10月,晶合月产能达到3万片,在手机面板驱动芯片代工领域市占率继续位居全球第一。
今年以来,我省着力抓好以“铜墙铁壁”为重点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芯屏器合”为标识的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以“大智移云”为牵引的未来产业提升赋能,以产业创新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4月,蔚来汽车中国总部在安徽合肥“安家”,联合江淮汽车打造世界级智造工厂。
5月和6月,德国大众“重资”入股国轩高科和江淮汽车,携手打造中国新的电动汽车中心。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佼佼者相继与皖企“联姻”,为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积蓄势能,引领带动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12月8日上午,安徽先进制造业发展“一号工程”——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揭牌运行,标志着我省在推动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整合重构方面取得新的重大成果,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上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今年前三季度,合肥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7.2%。疫情影响下,直观的数字,反映出我省芯片产业持续发力的态势。
联发科技、杰发科技等设计企业星罗棋布,长鑫存储、晶合集成等制造企业不断成长,通富微电、国晶电子等封装测试企业日益壮大,芯碁微装、安徽易芯等设备材料企业加速布局……
颗颗“芯”光,点亮全产业链:一批龙头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部分产品的性能及指标已达到国际主流水平,我省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发展环境日臻完善。
12月7日,维信诺 (合肥)G6全柔AMOLED生产线点亮,我省首条全柔AMOLED生产线由此正式投产。
从“无中生有”造平板到“刚柔并济”造好屏,我省新型显示产业之路越走越宽广。
京东方显示面板出货量跃居全球首位;彩虹集团成为国内首家具备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研发、量产的企业;视涯作为全球最大硅基OLED厂商持续深耕微显示领域……作为国家首批新型显示战新集群,合肥形成了涵盖上游装备、材料、器件,中游面板、模组及下游智能终端的完整产业链,产业整体规模在国内居于第一方阵。今年1月至10月,合肥新型显示产业实现产值约815亿元。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我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发展数字经济。
5G网络、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智能创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目前,全省累计建设完成5G基站2.14万个,建成5G场景应用100个,打造了全国首座“特高压5G”基站、首个“5G机场”、首个“智慧医院5G联合实验室”等一批典型应用场景。
今年1月至11月,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5.2%、15.7%。
截至目前,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2618户,以占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14%的数量,贡献了24%的营业收入和25%的利润。其中,74%是高新技术企业,涌现出国家级“小巨人”86家。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创新引擎加速发力,我省交出来之不易的成绩单——前三季度我省生产总值27668.1亿元,同比增长2.5%,快于全国1.8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8位,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纸船明烛照天烧”
——科技力量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2020年4月30日,安徽省“抓创新、抗疫情、促六稳”科技成果发布暨线上交易会在安徽创新馆开幕,科技成果在网上展厅同步与海内外观众“见面”。
网友们感叹:逛完这个网上展厅,你自然明白为什么说安徽是“抗疫优等生”。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安徽迅速启动3批16个应急科研攻关项目,重点支持新冠肺炎检测和诊疗智能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核酸检测等领域的研究,吹响科技战“疫”集结号。
炎症风暴是新冠肺炎患者向危重症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抑制?安徽科研团队找到了答案——“托珠单抗”免疫治疗方案。 3月3日,该方案正式列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统筹部署和中国红十字会支持下,安徽专家团队赶赴武汉,指导帮助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等14所定点收治医院采用托珠单抗免疫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效果良好,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受中国红十字会委派,两位安徽专家启程支援伊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委派,徐晓玲教授作为中国政府第三批赴意大利抗疫医疗专家组顾问,飞赴意大利,支援该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通过远程视频系统,安徽专家向印度、巴基斯坦、波兰、瑞士、德国、英国、俄罗斯7国70余家医院同行,分享新冠肺炎患者诊疗和救治经验。
不仅在武汉保卫战中大显身手,还为国际战“疫”贡献力量,“安徽药方”赢得中外点赞!
疫苗是战胜病魔的利器。
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项目,纳入科技部“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安科生物将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的安达芬 (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剂进行改进,增加雾化吸入途径,为一线医护人员提供安全防护。
安徽紧邻湖北,疫情一度紧急,但战“疫”成绩单可圈可点,这离不开硬核科技力量的支撑。
只要正常步行通过安检区,即可完成测温及安检。皖产全过程无接触测温安检一体机在上海地铁、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等场所广泛应用。这种安检模式降低了人员交叉感染的可能性,提高了通行效率,缓解了人流聚集压力。
前往医院就诊时,不需要触屏、按键,直接用手在空中“比划”,就能完成挂号、缴费等操作,大大降低了患者因手指与屏幕接触而发生交叉感染的可能性。这款无接触自助挂号机,采用全球领先的“可交互全息空中成像”技术,依托该技术,公司还研发了无接触电梯按钮终端。
皖产智医助理电话机器人代替街道工作人员,对辖区内的发热人群进行摸底,对重点人群进行随访,不仅提高了信息采集效率,还降低了工作人员上门沟通交叉感染的风险。针对方言难懂的问题,机器人通过深度学习不断提升语义理解、智能交互水平,如今信息采集完整度已达90%。
填补国内外空白的消除菌毒空气处理设备批量生产;用于重大传染病员安全隔离与转运的奇瑞瑞弗负压救护车驰援武汉、出口海外;防疫弥雾消杀机器人,医疗物品智能运送机器人,可自然呼吸、重复使用的纳米纤维口罩……皖产“利器”在疫情防控一线大展拳脚。
线上远程问诊、AI辅助诊疗等智慧医疗手段有效缓解医疗资源紧缺;“安康码”推行以来,人们出行检测时间由以往的平均60秒降为10秒,有效缓解了基层防疫站点压力;疫情动态监测、交通人流分析等“抗疫大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疫情期间,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提速提效!
得益于科技力量的支撑,安徽不断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持续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在全国新冠肺炎疫情比较严重的省份中率先“清零”,确诊患者临床治愈率达99.4%。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安徽将坚定下好创新先手棋,加快建设“高原”“高峰”相得益彰、创新创业蓬勃发展的科技强省,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