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分享到 0

就地过年让文化创造更多可能性

春节将至,《唐人街探案3》《你好,李焕英》《刺杀小说家》等春节档电影预售火爆,引发热议。网上,许多人呼吁合理做好公共场合疫情防控的同时,适当增设线上线下文娱活动以增添年味,电影之外还应该有更多的文化选项。

常言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千百年来“过年”被赋予了太多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承载着人们团圆的喜悦、乡土的情怀,还承载着人们家园的守望、精神的归依,是所有节日中文化内涵最为厚重的一个。为减少人员流动、助力疫情防控,今年许多漂泊异乡的游子积极响应“就地过年”倡议,放弃回乡团圆的机会,留在当地过年,这种付出和牺牲值得尊敬。也要看到,就地过年不等于将就过年,更不等于放弃过年,相反,留下来的人应该有更新颖的新年体验。

以往北京、上海、深圳等热门城市春节期间人口减少近四成,但今年不少人选择留在大城市过年,巨大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既考验着一地的物资供应,也考验着城市的文化供给。为什么春节档电影预售火爆,为什么一些景区预约爆满,为什么很多民俗活动安排受到公众热切关注,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无论是原住民,还是客居者,都希望在春节期间感受到节庆氛围,在过年中体验到浓浓年味。否则,“过年和平常假期有何不同”呢?

连日来,各地相继列出“春节文化菜品清单”。北京有关部门表示,拟在春节、元宵节期间,推出各类重点线上群众文化活动358项;湖北文化和旅游部门表示,将组织年画、灯舞、剪纸、草把龙等非遗项目线下线上展演;河南表示将推出“文旅大餐”,让公众看展听曲过个文化年;广东则表示,全省各地计划开展线上线下文旅活动近1400场次,让留粤过年年味不减……要备齐这么多丰富多彩的“文化年货”,并且保证它们惠及每一个在当地过年的人,是治理的压力,也是宣传、推广地方文化的契机。外来建设者通过文化的接通,融入一座城市的文化脉动。城市增强了自己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对于留住高精尖人才,对于缓解开春“用工荒”都有现实意义。

就地过年的目的是减少流动、防控疫情,与就地过年有关的春节文化活动安排首先须以做好防疫为前提。但也不能将有序防疫理解为“足不出户”。相反,在保证安全前提下,文化场馆、旅游景区、特色街巷等场所不妨采取科学调度、分流进出的办法,满足公众的“年味刚需”。低风险地区,通过预约限流等方式,适当开放一些成熟的室外传统节庆活动,将有效增加城市的节庆文化意味。此外,线上文娱活动的数量、品类都应该增加,因地制宜推出网络春晚、“春节歌房”、云上过大年等“线上文化套餐”,构建数字时代的新年俗、新时尚,让留下来的人不无聊、不失落、不孤单,体现的是治理的水准、城市的温度。

各地各显神通提供就地过年的更多可能性,会让更多人体会到何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个特殊春节,必将留下“就地过年也是年”的温馨,多少年后依然令人难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