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不仅收获物质的富足,更获得文化的充实、精神的享受。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广大群众,用优质的文化成果丰富百姓生活,江淮儿女正意气风发地走在全面小康的幸福大道上。
优秀成果次第呈现,擦亮全面小康的文化底色
近日,安徽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创优秀剧目展演参演剧目之一,由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创排的大型红色主题黄梅戏《不朽的骄杨》在安徽大剧院精彩呈现,讲述共产党员杨开慧就义前对短暂顽强生命的回望和对革命光明前景的展望,艺术地再现杨开慧“热爱生命,更追求真理”的巾帼英雄形象,受到观众普遍好评。
《不朽的骄杨》为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百部”创作计划项目,并入选安徽省重点文艺项目、戏剧创作孵化计划项目。导演兼主演韩再芬说:“站在建党百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节点上,我们以黄梅戏致敬为革命作出牺牲的英雄人物,让观众理解那个时代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让百姓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始终是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报告文学《一条大河波浪宽》、黄梅戏《邓稼先》、梆子戏《永远的大别山》、电视剧 《觉醒年代》《黄土高天》……近年来,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等各领域优秀作品大量涌现,徽风皖韵,竞放芳华,正在装点群众的多彩生活。
在全国率先推出“共享书店”,读者只需一款“智慧书房”App便可把心仪的图书借回家;“有戏安徽”专区搭建剧场、电视、网络、手机、广播“五位一体”传播格局,观众随时随地就能观看精彩演出……近年来,我省文化产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果次第呈现,创新融合发展,引领产业蝶变,不断丰富百姓的文化选项。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文艺战线不断推出彰显徽风皖韵和时代特色的精品力作,15部作品先后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4%,文化“软实力”正在变成“硬支撑”。放眼江淮大地,文化小康的基础更加坚实,全面小康的底色更加鲜亮。
公共场馆联动共享,打造百姓身边的文化“客厅”
每天早上,当第一缕阳光透过明亮的玻璃窗,洒在飘着墨香的图书上,六安市图书馆门前就已经排起等待入馆的长长队伍。六安市民葛建军说:“每到周末,我就乘公交到图书馆借还图书,特别是夏天,一坐到阅览室就是一整天!”
六安市图书馆于2019年6月30日起试运营,这座图书馆由皖新传媒提供从前期规划设计、中期采购施工到后期运营管理的全程一站式服务,成为全国首例全馆型委托运营管理服务项目,开创了公共文化服务管办分离、社会化运营的新模式。两年来,除了服务城区读者,六安市图书馆还依托“总分馆”体系,在文化资源相对匮乏的乡村学校陆续建起10余家“映山红书屋”,实现城乡图书资源流动共享,着力培养乡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安徽皖新智图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永红说:“截至目前,六安市图书馆累计接待读者200万人次,办理读者证9.2万张,文献借还流通380万册(次),开展阅读推广活动1000余场。”
全面小康,既要有物质充裕的“生活小康”,又要有精神富足的“文化小康”。公共文化场馆为民所建、为民共享,在广大基层扎下牢固的文化阵地,被誉为百姓身边的“文化会客厅”。截至2020年底,全省建成公共图书馆127个,文化馆123个,各类博物馆232个,美术馆3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488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6万多个,覆盖城乡、保基本、促公平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省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持续提升服务百姓的质量和水平。全省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联盟、全省文化馆活动联盟、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联盟、全省书画院创作展览联盟等‘三馆一院’联盟,促进各级文化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实现县域图书资源、群众文化资源联动共享。”
惠民工程落地生根,收获家门口的文化福利
日前,来安县新安镇西门社区的文化广场上,一场“送戏进万村”文艺演出热闹上演,舞蹈、歌曲、戏曲、小品、魔术等精彩节目吸引居民纷纷前来观看,现场掌声不断。
“像我这样年纪的老姐妹,大多喜欢传统的戏曲节目,‘送戏进万村’演出不仅把戏台搬到了咱家门口,还加入了洪山戏、白戏等家乡戏,让我们过足了戏瘾,这才是真正的文化惠民!”年近花甲的社区居民张友琴津津有味地看着演出。
承办这场“送戏进万村”文艺演出的剧团是滁州市眉洁演艺公司,46岁的戏曲演员张升容于2014年进团,7年来跟随剧团“南征北战”,凭借扎实的戏曲功底和多年的演出经验,逐渐成为剧团里的“台柱子”。“我随着剧团的发展磨砺本领、不断成长,亲眼见证了乡村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的过程。”张升容说,近年来,她根据群众需求积极参与戏曲创作,融入当地的乡土元素,创作出的接地气、扬新风的节目深受农村群众喜爱。
“小康不小康,文化算一桩”,文化小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补齐农村短板。近年来,安徽省深入实施农家书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和“送戏进万村”等文化惠民工程,着力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让百姓的文化获得感更加实在。
到村头的农家书屋寻找种植养殖的农业知识,在村中礼堂里观看正在热映的国产大片,聚到广场上欣赏精心编排的文艺演出,在田间劳作的同时收听大喇叭播报的国内外大事……如今,一项项文化惠民工程落地生根,全面覆盖全省1.5万多个行政村。看书、看电影、看戏、看电视、听广播,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和城里一样的文化福利。
追赶“云科技”,迈入“云时代”。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版”。2019年7月,“安徽文化云”平台在全国率先建成,将分散在全省16个市、图文博美4个行业的数百家免费开放公共文化场馆的活动信息和数字资源,汇聚在同一个服务界面,让城乡群众随时随地畅享指尖上的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