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分享到 0

霍山北大门:“三色三产”促振兴

下符桥镇位于霍山县北部,是六安、合肥等地进入大别山的必经之地,是霍山的“北大门”。近年来,该镇以富集的红色资源为龙头、以独特的绿色资源为基础、以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为灵魂,着眼红、绿、古三色文化,强化农业、文化、旅游三产融合,着力打造霍山全域旅游示范区、“江淮果岭”核心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和美丽乡村建设样板。

红为主色:党史教育不忘初心

“战斗从上午9时一直打到下午3时,经过7个小时反复冲杀,拖住了敌人,掩护了24团和干部大队安全前进,完成了运输军需物资的重要任务。”走进三尖铺村红色旅游文化中心,黑炭冲战役的那段党史从下符桥镇党委书记程业清口中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赫然屹立在高处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底座碑文上镌刻着615位在下符桥区域内牺牲的革命烈士和下符桥籍烈士的姓名;位于其右方的百年符桥纪念馆内,烽火岁月、正道沧桑、希望田野三个展区,展示了1920年至2020一百年间下符桥的革命斗争史、奠基立业史、改革开放史。

霍山是安徽省红色区域中心,红色文化资源底蕴深厚。如何让红色基因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如何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推动乡村振兴?地方党委政府近些年一直在思考和努力实践。“我们将红色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全域旅游,打造了“一园一湖一心一馆”四位一体的三尖铺红色旅游文化中心。即:烈士陵园、丹心湖、党群服务中心、百年符桥纪念馆,今年清明节、七一、八一建军节等重大时间节点,有近千人次的干部职工、党员群众、中小学生来此重读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下符桥镇宣传委员杨建勋介绍说,以红色为主旋律,讲好党的历史,让党员群众受教育的同时,也带动了区域周边的旅游经济和农旅产业的蓬勃发展。

古为底色:千年古窑历久弥新

黑釉盏、黑釉双系瓶、黑釉执壶、黑釉陶俑……一块块陶片夹着历史的清音叮当而来,一件件瓷器闪着黑色的光泽熠熠生辉。这里是下浮桥镇“霍山窑陶瓷研究所”,是集研究、展示、展销、体验、教学、传承为一体的黑釉陶瓷文化艺术工坊。据霍山县文旅局文物专家吴波介绍,发现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下符桥镇古窑址群落建于北宋年间,据今已近千年。该窑共有三座窑炉,占地约为5400平方米,出土文物40余件,均为黑釉陶瓷器皿,当时黑釉窑的发现在安徽省尚属首次,填补了省内黑釉窑址的空白,意义非常重大。

为挖掘传承黑釉陶瓷蕴含的文化价值,创新开发黑釉陶瓷文化产业。下符桥镇一边积极配合县文旅局和省文物局,加强遗址保护,一边招商引资建立“霍山窑陶瓷研究所”,盘活文化资源。研究所规划建设黑釉窑艺术馆、创客中心、陶艺作坊等参观体验区,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古色古香的陶瓷艺术,感受陶瓷文化穿越千年的风雅,还可以自己动手体验最淳朴的泥土魅力。“带孩子来体验陶艺,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能增进亲子感情,增强孩子对历史和艺术的感知能力。”来自衡山镇的朱先生一边看着女儿制作陶盏,一边愉快地和笔者聊起来。

“下一步,我们还想打造霍山窑文化小镇,聚合更多的文化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集文化旅游、科普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文化小镇,让游客感受千年古窑的韵味,传承古色古香的陶艺文化。”下符桥镇文化站站长苏慧如是说。

绿为亮色:花果之乡生机勃发

夏暮秋初,鸟语蝉鸣。康丽葡萄园的老板郑宗怀正在带着游客在果园里现场采摘。“我有六十多亩地,葡萄生产的旺季,葡萄园一天人流量大概能达到两三百人次,一天赚个几千块钱肯定没问题”郑宗怀自信地说。

与此同时,下符桥镇智趣田园综合体的小树林里也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萌果乐园、丛林穿越、虾趣园等热门项目吸引了霍山和六安城区的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我喜欢在这个地方玩,有森林小火车,有树林迷宫,还能去田里钓龙虾呢!”一个刚从小火车上下来的小姑娘兴奋不已。

红色是精神原色,绿色是发展支撑,古色是文化底蕴。三尖铺红色旅游文化中心、霍山窑陶瓷研究所、智趣田园综合体、康丽葡萄园和各类瓜果采摘基地,这些农业、文化、旅游亮点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推进下符桥镇乡村振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如今的下符桥镇,正在聚合更多的特色资源,促进农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这个集红色旅游、农业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霍山北大门”,正在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图文来源:霍山县文旅体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