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分享到 0

让市民笑容成为城市最美风景

杂乱老街巷,经过改造后成为时尚“打卡地”;老旧小区,经过改造后赢得居民“点赞”;生活垃圾,经过处理实现“变废为宝”;退耕还林后,公园成为城市“后花园”和动物们的“乐园”……

五年来,合肥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抓起,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打造优质优良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不断提升百姓幸福指数,让市民笑容成为城市最美风景。


破旧老巷成为新晋国潮“打卡地”

历经千年的撮造山巷是合肥老城重要的历史街巷,位于淮河路步行街北侧,西起宿州路,东至北含山路,历史底蕴深厚,可追溯到三国时期。2020年,改造后全新的撮造山巷开街,成为老城区新晋国潮“打卡地”。

8月19日,记者来到改造提升后的撮造山巷,整条巷子在浓厚的国潮范儿之中,融合了清秀之韵,徽式传统的檐瓦,木纹石砖的元素让小巷浸透着皖风的遗韵。

然而在改造前,巷内到处是杂乱繁多的电线,破败老旧的小店,斑驳发灰的住宅楼……提起这里的环境,周边商户和住户就直摇头。

“以前这就是一条普通老巷,又老又破,环境卫生也不行。”在这里经营了20多年早点铺的刘宜应说。

2020年,在老城保护更新的背景下,撮造山巷启动了改造。街巷改造占地面积达2246平方米,情景化面积达1059平方米,涉及改造商铺61家,针对街巷建筑外立面改造、店面店招升级改造、绿化铺装及外摆空间打造;在市政设施升级方面,改造团队针对街区雨污分流、强弱电整理以及市政标牌进行重塑,保证了全长280米的撮造山巷整体市政设施的升级,并大大提升了街巷商家与居民的营商生活环境质量。

改造提升后的撮造山巷,通过业态的种类划分,整合了小吃餐饮、文创手作工艺、时尚轻餐、休闲娱乐、各种创意新业态,实现了街巷由闹入静的风格特点,可谓一个结合传统文化以及时尚潮流的新街巷展露新颜。

庐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随着淮河路步行街改造提升的深入推进,将有更多的老街老巷迎来升级,为淮河路步行街大街区价值提升创造注入新活力。

改造老旧小区让居民“住好房”

走进改造完成的名君家园小区,13大项的改造让小区拥有了笔直的柏油马路、加装的电梯、整洁的小区环境,已经成为合肥老旧小区改造的“样本”。

作为合肥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第一批示范项目,改造前的名君家园小区存在各种老旧小区“通病”。如住宅楼入口、楼道等小广告随处张贴;老人上下楼不便;路面破损严重,基本上都处于裸露状态;停车位供需矛盾突出且停车较为困难等等。

“2020年,我们启动了名君家园小区改造项目,为调动居民的积极性,让居民满意,如何改造我们充分让居民参与进来。”蜀山区住建局住房保障科科长何骥介绍,在征集改造意见时,居民们对安装电梯有着强烈意愿,因此该项也纳入其中。截至目前已安装12部电梯,按照居民和政府投资6∶4的比例,投入1460万元。

“我们这栋大多是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得知可以加装电梯,我们立即写了申请报告。从2020年开始安装改造,仅3个月就完工了。”名君家园小区居民徐际来兴奋地说,“现在路面平整,车位修得整整齐齐、电梯也有了,我们感到很满意,这真是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实事、好事!”

近年来,为了让老百姓“住好房”,“十三五”期间,合肥市累计改造老旧小区726个,改造总建筑面积2055万平方米,惠及8726栋、26万余人。其中,2019—2020年,全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已建成使用320部,惠及105个小区、3040户居民。

垃圾“变废为宝”

生活垃圾迎来“零填埋”时代

市民每天产生的垃圾能做什么?除了回收再利用外,在合肥垃圾还是发电的重要“原料”。

这是合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垃圾吊控制室里,眼前出现了一座大型“垃圾坑”,一名工作人员慢摇轻按控制摇臂和按钮,操作一个大型的“铁爪子”抓取垃圾,一次能抓6—8吨垃圾。垃圾在这里经过脱水、发酵等过程后,将被投入到焚烧炉,热量用来发电,炉渣还能成为制砖的原料。

“目前全市有6个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处理规模达到9000吨每天,全市日常生活垃圾是约8300吨,也就是说垃圾处理规模已大于垃圾产生量。”合肥市生活废弃物管理中心支部书记、主任鲁进介绍,当前全市5座生活垃圾填埋场全部关停,启动生态修复工程,合肥生活垃圾迎来“零填埋、全焚烧”时代。

在不断提升垃圾处理能力的同时,合肥以绿色发展为引领,纵深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自2017年合肥被住建部列为生活垃圾分类46个试点城市以来,合肥全链条推进前端、中端、后端设施建设,打造垃圾分类全程闭环体系,高标准推进4311座垃圾分类投放点建设,截至7月底,全市已建成集中投放点2754座,配备桶边值守督导人员2065名,志愿者3030名。同时,运用行政处罚、积分红黑榜、星级家庭评定、先进家庭企业评选等奖惩结合机制,加强科学管理,习惯养成,引领全民参与。

截至目前,全市62个街道、372个社区、2470个小区全部开展了垃圾分类宣传,形成了社会共识,为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奠定了基础。

城市“后花园”也是动物的“乐园”

8月天气依然炎热,但一走进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满眼绿色,迎面吹来一阵阵轻风,让人感到心旷神怡,凉爽不少。

在公园内,游人或乘坐观光车,或骑自行车,或款款漫步在森林中,近距离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秀丽的景色,也让这里成为拍摄婚纱照的网红点。

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合肥主城区东南上风上水之地,是中国首个由退耕还林的人工林经过生态修复而建成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安徽省内唯一的万亩城市水网森林,是名副其实的“城市之肺”。园区负氧离子含量经过专业机构检测,为2500-4000个/立方厘米,达到国家最高标准6级疗养水平。

“来到公园,老百姓都讲赚了‘三口气’,植物精华、芬多精和负氧离子。”印象滨湖旅游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方彪说,这些成绩都得益于林长制改革的春风。

全国的林长制看安徽,安徽的林长制起源于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2017年6月4日,合肥市重点生态区域推行林长制启动仪式在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举行,由此拉开了全省乃至全国推行林长制工作的序幕。

截至2020年完成林相改造及景观提升3000亩,已实现月月有花、季季有景。植物品种由建园初期280多种增至681种,动物由原先的十几种,变成了如今的40多种,水上水下森林相得益彰的人湖林和谐共生。

如今,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不仅是城市的“后花园”,这里也是各种动物的“乐园”。

“野鸡开会、鸭子摆队、松鼠遛弯,兔子乱窜。”方彪用一句顺口溜形象概括。

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正在打造的“红杉林”,已累计栽植池杉、落羽杉等10万株,通过精细化的养护,达到“一年成活,两年成林,三年成景,四年成网红打卡地”的目标,成为合肥环巢湖岸线金秋季最耀眼的“一片红”。

聚焦“急难愁盼”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城市是市民的家园,市民的笑容是城市最美风景。

近年来合肥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不断提升百姓幸福指数。先后在全市开展城市管理提升年、“城市管理补短板文明创建再出发”、“万众文明出行、万家美化家园、万商文明经营”、“党建带群建合力抓创建”等系列行动,下足“绣花”功夫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通过持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好表率走在前列”大调研和“走街串巷行走合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不断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查找解决群众身边的创建重难点问题,一大批创建重难点问题得以解决。

自2014年底首次摘取“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以来,合肥已连续蝉联该项荣誉称号,成功当选第五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累计获全国文明村镇18个,全国文明单位75家,全国文明家庭4户,全国文明校园6所,全国道德模范5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8位,“中国好人”186位,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25个,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均取得丰硕成果。(图文来源:蒋瑜香庄道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