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分享到 0

合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立秋后的合肥,正在收获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结出的累累硕果。8月10日,合肥市与中航锂电科技公司签署协议,投资248亿元的中航锂电合肥基地项目落地长丰。项目建成达产后,有望形成年产50GWh产能,为合肥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电动汽车之都添薪加柴。

聚力“原始创新”,强化成果转化“源头供给”

今年7月,全国最大的材料科研领域专业展会在厦门举办,来自合肥的国仪量子携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等产品设备及相关解决方案闪耀展会现场。

“国仪量子的诸多产品比肩欧美最新技术。”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长吴海军告诉记者,国仪量子的发展得益于由杜江峰院士团队领衔的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的原创科技成果转化。

在被称为“量子大道”的合肥云飞路,聚集了包括国仪量子在内的数十家量子科技企业,这里正成为为量子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原始创新的“蓄水池”。

原创源自“大脑”。合肥现有高校61所,在校学生70万人。拥有中央驻肥科研机构8家,各类新型研发机构40家。建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15个,省“一室一中心”21个,院士工作站68个、博士后工作站135个。

在“智力高地”中,合肥围绕国家战略,突出原始创新,加速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建设,能源、环境、大健康、人工智能等“国字号”研究平台组建运行,建成、在建、预研11个大科学装置。

首台智能4K无线腔镜、首台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仪器、首款国产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首款“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在今年上半年举办的中国(安徽)科交会上,一连串来自合肥的“原创”,吸引了全球的目光。目前,来自合肥的墨子传信、热核聚变、铁基超导、九章计算等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独领风骚,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构建“硬核平台”,搭建成果转化“金色桥梁”

为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之“桥”,合肥加速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出台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以高校院所为主体,与中科大、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大院大所大学合作共建中科大先研院、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等平台26个,积极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企业需求开展研发,强化产业技术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作为合肥市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地合作”建设的重点成果转化平台,构建四位一体创新机制,建立起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服务链五大要素融合的“科创+产业”生态体系。目前,该院已建立工程技术研发平台15个,累计投资孵化企业150家。

聚焦产业创新发展战略需求,合肥市积极为企业做“嫁衣”,成立平板显示、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集成电路、轨道交通、机器人等26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实施12个重点产业“链长制”,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目前,13个省实验室和8个省技术创新中心组建运行,拥有技术转移机构28家,生产力促进中心33家。培育形成了3个国家级、7个省级、10个市级战新产业集群,累计建设117家智能工厂、1107个数字化车间。

构建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成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安徽创新馆,完善安徽科技大市场技术交易功能,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线上线下互动的科技市场,已展示具有突破性、引领性科技创新成果1400余件,成功举办110场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发布500项科技创新成果。在今年4月举办的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现场发布科技成果1043项,围绕“四个面向”集中展示重大原创成果487件,签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82亿元。

力促“深度应用”,加速成果转化“落地生根”

走进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肥城市生命线监测中心,一块超大显示屏悬挂在正前方。“依托2万多个前端传感器,来自合肥市桥梁、主干管线的数据实时进入监测系统,一旦出现异常便会预警……”工作人员指着屏幕介绍,在这里,城市安全可以“一网打尽”。

日前,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的意见》。近年来,合肥市统筹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形成了以场景化应用为依托、以智慧防控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内核、以市场运作为抓手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目前,该成果正在国内10多个城市推广应用,为建设智慧安全城市、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主动式安全保障提供科技和服务支撑。

近日,合肥凭借城市大脑“数字底座”赋能高质量发展实际成果,从10省30个城市、4个直辖市和3个自治区申报的117个项目中脱颖而出,与广州市、武汉市共同入围2021年世界智慧城市大奖中国区比赛“城市大奖”前三强。

城市大脑“数字底座”,再次刷新了合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接地气”的纪录。为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发展,合肥搭建了“政务云+城市中台+典型应用”的城市大脑体系。截至今年7月,“数字底座”已打通合肥全市200余个信息系统、累计归集326亿余条数据,生产上线了近2000个有较大价值的数据接口服务,支撑了皖事通办、长三角一网通办、金融、人才安居、合肥通综合服务等349个业务应用场景,共计减少居民和企业2324万余次跑腿及材料提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