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就像工业芯片,是制约产业安全与发展的关键内核。种业强不强,决定农业强不强。近日,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安徽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实施方案》,作为农业大省的安徽,围绕强化创新做强种业迈出重要一步。
实施方案提出,将聚集优势资源,围绕安徽省种业主导品种和制约安徽种业发展的“卡脖子”领域,组织科研院校、种业企业揭榜攻关,通过5年时间重点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培育一批优良品种,做强一批优势企业。具体来说,就是要围绕水稻、小麦、玉米、辣椒等4个农作物和瘦肉型猪、地方猪、肉牛、肉羊、肉鸡等5个畜禽主导品种,分别确定攻关重点任务和预期成果。
据了解,安徽省在水稻和小麦育种上,处于全国第一方阵,比如在长江流域的两系、三系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和品种推广应用上,安徽省优势明显。但是畜禽类育种发展慢,地方猪品种的保护和利用滞后。因此该实施方案既抓优势项目继续做强,也突出补短板,为畜禽产业发展“造芯”。
哪些可以成为攻关项目的实施主体?
根据实施方案,申报主体必须是安徽省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或种业企业,主持过省或国家重大科研课题,且较好完成任务。申报主体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应具有较强的种质创新能力,对申请揭榜的任务具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和一定的研发基础。牵头单位为种业企业的,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配套经费与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实施意见强调,“鼓励、支持科研单位、种业企业与大型龙头企业联合开展良种联合攻关”,这符合当前种业发展的规律。据了解,去年全省共审定通过品种215个,较上年增加115个。目前全省拥有种子企业236家,其中国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10家,每年向省内外供种9亿公斤,种业年产值达到59.3亿元。这些大型种企是未来5年联合攻关的主力军。
实施意见要求,申报主体应确定联合攻关的首席专家,明确联合攻关的成员单位和所承担任务,签订合作攻关协议,建立合作机制。申报成功后,由省种子管理总站、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中心与攻关牵头单位签订攻关协议。今年将支持9个品种良种联合攻关资金2430万元,其中水稻、小麦各600万元,瘦肉型猪、地方猪各300万元,玉米、辣椒各150万元,肉鸡130万元,肉牛、肉羊各100万元。
5年造“芯”,能达到什么预期效果?实施意见分品种分别给出了详细的要求,包括技术路径、平台建设、种质资源研究、品种育成等。
比如,水稻上要求创建育种技术体系和平台,鉴定水稻资源并筛选性状优良的种质,定位克隆有利用价值的新基因等;培育中抗稻瘟病、米质达二级优质米及以上、产量比对照增产5%的中籼水稻新品种5个到7个;育成年推广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的水稻新品种1个到2个。再比如,小麦上要求培育绿色、多抗、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20-30个。培育关键性状突出,中抗赤霉病,或品质符合优质小麦标准,或增产潜力大、综合性状优良的突破性新品种3-5个。在令人关注的地方猪上,将建立安徽省地方猪种基因库和信息库,培育1-2个地方猪专门化新品系,筛选3~4个含有地方猪血统的最佳杂交组合;开发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优质猪肉产品2-3个。
实施意见特别强调,攻关期间,省农业农村厅将组织专家顾问组对联合攻关进行阶段性绩效评价,做好“里程碑”节点考核。攻关期间,因申报主体及其联合攻关组成员单位主观因素造成各阶段攻关任务无法按时达成的,项目自动终止。对弄虚作假或串通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将给予相应处理。这些措施都是为确保攻关取得如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