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邻省城合肥的舒城县,电子信息产业异军突起,今年产值有望突破百亿。落户该县的刚毅电子科技公司为合肥联宝电子供应30%以上的笔记本电脑转轴。稳定的协作配套带来稳定的成长前景,目前该公司正积极筹备在资本市场上市事宜。
建设合(肥)六(安)经济走廊,是安徽省统筹推进“一圈五区”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部署。市场主体加速聚集、产业纽带日益紧密,合六经济走廊正加速从规划走向现实,也成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缩影。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安徽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统筹推进合肥都市圈、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北地区、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一圈五区”建设,明确战略定位,强化优化互补,突出特色发展,着力增强各区域板块内生发展动力,打造推动全省域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动力系统。一直困扰全省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局面,正逐步得到扭转。
创新驱动,打造核心增长极
总部位于合肥高新区的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公司是国内量子计算龙头企业,近日该公司宣布在合肥推出专用量子计算机的发展规划,这将进一步夯实合肥乃至全省在量子科技研究上的领先地位。
合肥都市圈,是安徽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正全力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化都市圈和支撑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全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合肥都市圈和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发力重点,努力塑造创新驱动的引领性发展,加快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
大创新大发展。2020年,合肥都市圈实现生产总值24499.9亿元、财政收入349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20.7亿元,分别占全省63.3%、61.4%和60.7%,全省发展核心增长极作用进一步彰显。今年前7个月,合肥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28.0%,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前7个月产值增长36.9%,增长的贡献率达68.1%。
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20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5.2%和13.8%,分别占全省的48%和48.4%,贡献了全省四成以上的GDP和财政收入、五成以上的科技成果以及六成以上的进出口。合肥、芜湖、蚌埠高新区在最新的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分别居第10位、40位和51位。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经成为强劲的“创新引擎”,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日益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
“十四五”时期,安徽省将高水平建设合肥都市圈,深化与杭州、宁波都市圈互动互补,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坚持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一体推进,打造全链条创新体系,勇担国家科技计划任务,在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培育更多具有国际影响的自主创新成果,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上展现更大作为。
产业聚集,汇聚强劲动力源
9月14日,滁州经开区入围国家能源局公布的全国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近年来,滁州市主动把握光伏太阳能产业发展大势,立足凤阳县石英砂资源丰富的突出优势,大力招引隆基股份等一批国内外光伏太阳能产业龙头企业落户布局,构建日趋完整的产业链条,其中光伏组件产能占全省总产能的50%以上,今年光伏产业链产值将实现350亿元。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皖江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科学、有序、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新路示范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走好“科创+产业”道路,深度参与长三角分工合作,协同推进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沪苏浙在皖江示范区总投资中的占比超过50%。2020年,皖江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56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万元,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为中西部地区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经验示范。
皖北面积和常住人口分别占全省的37.8%和48.4%,是安徽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板块。省第十次党代会特别是全省全域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以来,皖北全面振兴面临重大历史机遇。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和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赋予皖北地区的重要发展平台。“十三五”期间,皖北六市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大关,财政收入超过1000亿元。
2020年9月,经国家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吹响皖北全面振兴的“冲锋号”。今年以来,淮北市和江苏省徐州市结对共建,亳州市谯城区和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对口合作,萧县经开区与上海张江高新区开展省际产业园区合作。皖北地区积极全方位对接沪苏浙,加快推进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城区对口合作和城市结对共建。今年上半年,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在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897个,实际到位资金1654亿元,同比增长38.1%。
“十四五”时期,全省将提升发展皖江示范区,对标江苏苏南、浙江杭嘉湖,加快建设成为长三角“白菜心”,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聚力打造“一极四区”,推动皖北全面振兴,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特色发展,闯出绿色振兴路
在近日启动的我国首批实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的试点城市中,六安市成为中部地区唯一入围城市。率先发展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是六安市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绿色振兴的重要布局。目前该市已经成功运营省内首条氢能源公交示范线,共计15辆公交车搭载的正是总部位于该市的明天氢能科技公司研制的燃料电池系统,单台累计运营里程已经超过10万公里。
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是长江和淮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全省大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和皖南山区发展适应性产业和特色经济,努力闯出一条特色发展、绿色振兴的有效路径。推动大别山区布局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及配套产业,提升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水平,打造全国重要的特色优势农产品供应基地。引导皖南山区充分发挥文化旅游特色资源优势,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
“十三五”以来,大别山革命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今年上半年老区地区生产总值达2419.1亿元,同比增长13.0%,增幅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疫后恢复进程加快,上半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661.94亿元,接待国内游客1.73亿人次,同比增长114.1%和84%。其中,旅游总收入、国内游客数分别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80.2%、86.5%。
“十四五”时期,安徽省将深入推进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加快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扮靓生态底色,擦亮文旅品牌,努力成为打造具有影响力“三地一区”的更具特色和魅力的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