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分享到 0

“十四五”保障性安居工程将惠及更多安徽人

近年来,安徽聚力解决城镇低收入者、城中村以及新市民等住房问题,依托保障性安居工程,推动广大居民住房条件和品质显著改善。

放眼“十四五”,全省规划加大公租房、住房租赁及棚户区改造政策实施力度,提升和完善城市功能,让更多人“忧”居变“优”居,绘制民生幸福新画卷。

【公租房】

促进“夹心层”职住平衡

随着进入大城市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新就业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等“夹心层”阶段性住房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安徽省外来人口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城市,合肥在公租房建设与管理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

蓬莱路与紫云路东北交口,天门湖公租房三期工程将为更多新市民解决住房难题。项目规划建3幢高层、1幢多层、二层地下车库及附属配套等,总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该项目采用EPC模式,地上单体为装配式建筑,装配率不低于50%。

该项目共建设656套精装修宿舍及配套用房,可以为合肥经开区刚毕业大学生、新进就业无房职工以及稳定就业的外来人员提供有力的住房保障,增强其安全感及幸福感,将吸引大量多层次人才扎根耕耘。

近年来,安徽着力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公租房保障力度,将新市民逐步纳入保障范围,充分发挥住房保障在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上的补位作用。

“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建设公租房94.68万套,总量位居全国第四。实行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并举,公租房实物配租90.59万套,发放租赁补贴21.14万户,111.73万户居民享受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全省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依申请应保尽保,新市民群体在保障对象中占比增加。

今后五年,全省公租房将坚持实物配租与发放租赁补贴并举。提高新建公租房规划建设水平,充分考虑居民生活、就业、出行等需求,优先安排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以及产业集聚的区域,着力解决供需失衡、区域错配的问题,促进职住平衡。

建立健全公租房运营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公租房运营管理水平。“十四五”,全省计划新增公租房保障户数16万户。

【住房租赁】

加快满足新市民需求

近年来,安徽住房租赁市场有序发展,特别是合肥市国家试点稳步推进,筹集各类集中式租赁住房基本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

2017年以来,合肥相继成为培育住房租赁市场、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和发展政策性租赁住房4项住房租赁试点城市,在全国率先实施地方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

通过国有企业整体集中新建、开发企业配建自持、非住宅改建和成套住宅改造等多种渠道,合肥市租赁住房供应得到有效保障。今年,合肥持续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供应,截至8月份,合肥累计已新增供应约5万套/间,盘活存量房源约20万套/间,规模走在全省前列。

今后,安徽保障性租赁住房将坚持小户型、低租金,以建筑面积不超过7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租金低于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租赁住房租金,全力解决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其中,主要利用存量土地和房屋建设,适当利用新供应国有建设用地建设。

规划到“十四五”末,安徽将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11万套以上,其中青年人多、房价偏高或上涨压力较大的城市,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占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比例力争达到30%以上。建立完善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准入、退出、运营管理等政策制度,探索发展共有产权住房。

【棚户改造】

更多困难家庭“出棚进楼”

上派四十埠安置点棚户区改造项目位于气派的肥西高铁站对面,目前主体结构已完工,正在进行外墙装饰装修及楼内铺装和安装施工,计划今年底前竣工移交。该安置点建成后,可提供住宅1620套,满足5200人居住。

棚户区改造是为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推出的一项民心工程。今年以来,肥西坚持改造城市与改造人居同步,选最好的位置、用最好的材料、设最好的配套,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

2021年以来,肥西正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民生工程,计划新开工3000套,基本建成1600套,着力为棚改居民打造生活便利、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居住区。

为了推动低收入和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条件改善,“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开工建设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住房135.58万套,开工总量居全国第四,基本建成115.05万套,帮助390多万居民“出棚进楼”,圆了安居梦。

在城镇棚户区改造方面,今年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实行第三方现场核实、定期通报、现场督导、重点调度等制度,确保年底前实现棚户区改造新开工14.92万套,基本建成12.63万套。

“十四五”全省将保持棚改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把城镇棚户区改造作为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支撑和内容,注重和老旧小区改造政策有效衔接,突出改造对象、改造方式、计划任务、项目管理和危房改造的精准,计划改造棚户区50万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