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分享到 0

安徽:只争朝夕 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坚定科技自立自强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11月3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安徽省共有12个项目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安徽的创新能力再次令人瞩目。

创新是安徽最宝贵的遗传基因,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区域创新能力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9%左右,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5万家以上,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近年来,全省坚持创新驱动、坚定科技自立自强,区域创新能力已经连续9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部分领域实现并跑领跑,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挂牌组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大科学装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省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建成32家。

如何巩固、扩大创新优势,实现“区域创新能力保持全国第一方阵”的目标?科技部门表示,要认真落实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决策部署,深耕细作,久久为功,加快科技创新攻坚力量和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争取在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创新主体培育、科技成果转化、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谋良策、出实招、见实效,坚定不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加快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形成国内领先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对国家及安徽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目前,聚变堆园区项目已建成交付,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合肥滨湖科学城管委会工程建设部负责人表示,将做好服务保障,全力推进大科学装置集中区项目建设,为打造享誉全球的科创名城贡献力量。

奋力建设制造强省 筑牢实体经济根基

制造业兴则经济兴,制造业强则经济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对未来五年安徽经济总量、人均指标和制造业比重等提出了明确目标,生产总值力争达到6.5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左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经过多年追赶,安徽已实现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制造业增加值、数字经济增加值均超1万亿元,以“芯屏器合”为标识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如何实现省党代会提出的目标?经信部门负责人表示,要努力做大制造业体量,坚持以发展产业、服务企业为己任,积极构建创新创业蓬勃发展的“热带雨林”,精准开展“双招双引”,培育壮大更多优质市场主体。加快提升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扎实推进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巩固制造业竞争优势,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合肥市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加快壮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尖端生命科技、未来显示技术、空间一体化网络等方面培育未来产业。芜湖市发改委负责人表示,要加快推动省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院、“中国视谷”及低空经济(航空航天)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努力打造新思路的试验地、新事物的生发地、新产品的首发地,力争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打造6个以上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提高发展质量效益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评价以亩均技术改造投资、亩均税收、亩均营业收入为主要指标”“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评价以亩均税收为主要指标”“依法依规实施差别化财税、用地、用电、用水、用气、金融、人才等政策”……11月1日,省经信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十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广亩均效益评价工作的意见》,全面启动“亩均论英雄”改革。

这是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集中、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改革举措,彰显了安徽坚定不移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的鲜明导向。省党代会明确要求“高质量发展综合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对促进产业链提质扩量增效、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作出了科学部署。“亩均论英雄”改革,通过正向激励、反向倒逼“双管齐下”,无疑将促使工业提质增效步伐提速。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大力改造提升以“铜墙铁壁”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近日,马钢获得省碳达峰碳中和攻关奖。马钢碳中和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发挥宝武马钢特点和优势,促进节能、减排、治污、降碳,加快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应有贡献。铜陵有色负责人表示,将聚焦铜产业链巩固、升级、提效,通过投资优质项目和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全力提高产业链附加值、竞争力。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资源,从根本上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省自然资源厅总规划师石金权表示,自然资源部门将积极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有针对性地推动闲置土地处置清理,妥善处理“僵尸企业”用地,加速“腾笼换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持续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战略上谋深谋远、保持定力,战术上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安徽必将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优化上取得更大进展,让发展更高质量、更有效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