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分享到 0

安徽持续实施民生工程 绘就幸福底色

幸福生活离不开民生保障。今年以来,安徽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实施民生工程,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61元,同比名义增长11.6%。

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走进罗运甫的新家,上有阁楼,下有小院,电视机、洗衣机等摆放有序,简单温馨的小家收拾得干干净净。出门不远处,就是专为易地搬迁户设置的农贸市场。

“搬过来交通便利了,房子也建得漂亮。过去,我母亲想来镇上看场电影都不方便。现在,附近的文化广场经常播放公益电影,母亲带个小板凳就能去看。”罗运甫说。

49岁的罗运甫是霍山县下符桥镇三尖铺村的村民,2016年因残致贫。2017年,霍山县启动易地扶贫搬迁,老罗搬进了镇政府旁边的渡口新村安置点,住上了新房。因为身体残疾,下符桥镇特地给他安排了道路养护的公益性岗位,每个月有500元工资;老罗还是该镇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督员,每个月还有200元补助。除了公益岗,他家里的7亩虾稻田也打理得井井有条,日子越过越红火。

今年以来,安徽省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情况纳入防止返贫监测重点,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措施。以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为重点,分类制定帮扶预案,突出抓好了防止返贫、产业发展、就业帮扶等重点任务,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安徽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任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扎实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将易返贫致贫人口等“四类人群”纳入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范围,加强产业就业等帮扶,防范化解返贫致贫风险。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脱贫地区共投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财政资金71.8亿元,全省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截至11月19日,全省脱贫劳动力已返岗复工185.62万人,实现稳定就业,占2020年底全省178.8万名务工就业贫困劳动力的103.8%,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边缘易致贫人口已返岗复工4.29万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人口已返岗复工4.08万人,确保搬迁户“零就业”家庭清零。

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以来,针对国家层面出台的衔接政策,安徽省已配套出台37个政策文件。做好土地支持政策衔接,过渡期内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安排不少于5%新增建设用地专项计划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在推进项目资金衔接方面,2021年中央财政安排41亿元衔接资金,安徽省安排32.32亿元衔接资金,保持总体稳定并超过了2020年水平。在推进帮扶工作衔接上,安徽省已选派第八批驻村干部9840人、驻村工作队3332支,继续做好定点帮扶和县域结对帮扶工作。

目前,全省104个县(市、区)分成先行示范区、正常推进区和持续攻坚区三类,梯次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转变、“改善人居”向“生态宜居”转变、“移风易俗”向“乡风文明”转变、“夯实基础”向“治理有效”转变、“稳定脱贫”向“生活富裕”转变。

不断推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积极提升劳动者收入

“如果没有参加电工培训,我就没有这门手艺,更不会打开思路和眼界,创办一支装修队。”日前,范广青感慨地说。

41岁的范广青是郎溪县人,过去,他基本靠务农为生,一年收入大约两三万元,钱得算着花。去年夏天,范广青在当地参加了电工技能培训,并顺利通过考试,取得了初级电工证。有了一技之长,他很快就在工地上找到一份电工的活儿,每月收入3500元至4000元。去年底,范广青又贷款买下郎溪义乌商贸城一处70多平方米的门面房,张罗起了一支家装施工队。如今,他的月平均收入已提高至六七千元。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绝大多数劳动者的主要收入来源。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才能稳步提升。1月至11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8.6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8.9%,同比增长9.88%,超序时进度17.2个百分点。

临工姚文喜已在合肥务工多年。一开始,他就站在路边接瓦工活儿。2014年,合肥市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建成,姚文喜闻讯找了过来。这里为临工提供招工信息、推荐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等“六大免费服务”。姚文喜介绍说,在临工集散中心,他不仅可以找工作,还能免费理发、配钥匙,感觉很温暖。今年以来,安徽省积极支持和发展新就业形态,出台相关政策和实施意见,优化灵活就业人员自主创业环境,实行免营业执照、免部分收费、免租金、免费提供场地等“四免”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劳务市场或零工市场,促进灵活就业健康发展。目前,各地政府支持建设和灵活就业人员自发形成的零工市场将近100个。

创业能富裕民生、扩大就业,致富带头人具有较强的带动增收作用。近年来,安徽省促进创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全社会创业氛围浓厚,创业促进就业增收能力持续增强。2016年11月,在合肥已开设两家烧饼店、一年能挣六七十万元的葛德贵,毅然关了店,返回长丰老家办起了下塘烧饼技术培训中心,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随后的一两年里,这个培训中心培训了3000多名来自各地的学员。长丰县左店镇的圣传金父子,跟着葛德贵学会了烧饼制作。如今,他们一家在合肥卖下塘烧饼,1个月能挣1万多元。“挣到钱了,我们还在合肥北城买了房。”圣传金自豪地说。

为推动中等收入群体扩大,近年来,安徽省多措并举激发各类群体创业活力。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创业服务工作的通知》,从深化创业培训课程改革、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等方面提出14条举措,全力助推安徽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利用安徽省创业服务云平台、省级“筑梦”创业导师团等平台及资源,提供灵活便捷的在线培训和创业指导帮扶;在国家规定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额度20万元的基础上,将额度提高到最高50万元;大力支持各类返乡下乡创业载体建设,累计支持建设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145个,认定安徽青年创业园31个。

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解除百姓后顾之忧

“社区工作人员在了解到我家的困难情况后,第一时间上门为我办理了低保,真是雪中送炭。”日前,家住铜陵市铜官区的胡先生感叹道。

胡先生今年74岁,去年6月查出结肠癌。今年3月,他的老伴又查出贲门癌,做了手术和多次化疗。治疗费用给本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经济压力。6月,社区工作人员为胡先生家办理低保变更手续,夫妻二人均可享受低保;7月,又为他的老伴办理了医疗救助,政府一次性救助2万元。看到胡先生家的屋内墙体开裂,社区工作人员还帮他填写了《适老化改造申请表》,改造资金由政府全额补助。9月,胡先生家的屋顶和室内墙面被粉刷一新。“现在我和老伴有房可住、有病可医,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胡先生说。

民生工程是安徽省民生工作的重要品牌和主要抓手。近年来,安徽省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调整民生工程项目,在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弱有所扶等方面持续用力。

聚焦困难群体扶助类项目,是为了做好兜底保障,让广大群众基本生活无忧。1月至11月,安徽省向低保、特困供养、困难职工等群体发放或支付各类补助救助资金162.5亿元;实施法律援助案件8.7万件;累计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生活费补助4亿元。同时,精准助力社会保险补偿类项目。截至11月底,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参保实现全覆盖,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在70%以上,大病保险报销比例不低于60%;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912万人,发放养老金137.3亿元。

当前,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类项目全力推进。截至11月底,危房改造已竣工7062户,校舍维修改造359万平方米,城市社区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6961个,居家适老化改造已完成9038户,农村饮水工程养护完工6263处。基本公共服务类项目也在完善提升,已组织退役军人技能培训1.33万人、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26.57万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3.38万人;开发5.46万个公益性岗位;“送戏进万村”演出17527场,均已完成全年任务。

从总体情况看,安徽省33项民生工程全年任务接近收官。截至11月底,各级财政累计拨付民生工程资金1246.6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06.3%。其中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农饮工程养护等20项完成任务;居民养老保险、居民医保、大病保险、困难人员救助暨困难职工帮扶等8项按序时推进;棚户区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安康码”应用、学前教育促进、中小学及中职学校教师培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5项积极收尾。持续推进的民生工程,解决了一大批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