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分享到 0

安徽:守正创新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超98%;桐城市、黟县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增国家级非遗项目11个;电视剧《觉醒年代》等主旋律作品深受好评……过去的一年,安徽省文化战线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交出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政府工作报告》就今年进一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作出部署,引发代表、委员热议。

传承文化基因 打响文化品牌

安徽底蕴深厚、人文荟萃,既有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等沉淀的思想精粹,又有黄梅戏、徽剧、花鼓灯等传承的艺术熏陶,这些为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源头活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发掘、研究、保护、利用全链条建设。

“传承的文化才有魂,守正的创新才有根。只有讲好别人听得懂的安徽故事,才能发扬光大安徽文化。”省政协委员王宇靖认为,讲好安徽故事,需要汇聚国内外一批讲故事的高手,并和高平台、大单位、名企业加强交流合作。“我们要跟进全球视野下数字文化发展新趋势,为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化蓄力,提升数字文化服务水平,借科技之力唤醒历史、活化文化,推深做实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大文章。同时,我们要善于挖掘安徽文化中的生活美学,认真梳理文化脉络,凝练若干主题,或动情于山水或沉浸于徽韵,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中再现徽风皖韵,在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宜游中打响文化品牌。”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黄梅戏,是安徽的一张亮丽名片。省人大代表王琴近年来始终坚守在黄梅戏艺术舞台,去年为庆祝建党百年经常参与“艺术党课”演出,受到戏迷和观众普遍好评。她认为,目前黄梅戏市场开拓及人才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黄梅戏艺术健康发展,要坚持事业传承与产业发展并重。一方面夯实事业基础,一方面激发产业活力,才能托起黄梅戏永续发展的‘两翼’。”王琴建议,将人才培养、工资性支出、基础设施建设、传统剧目的发掘整理等,纳入黄梅戏事业传承保护的范畴,由政府扶持保障;新剧目创作、市场演出及黄梅戏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经营项目,要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滚动发展的思路进行顶层设计,着力增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做实文化惠民 补齐文化短板

公共文化场馆为民所建、为民共享,在广大基层扎下牢固的文化阵地,被誉为百姓身边的“文化会客厅”。过去的一年,我省不断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一批智慧博物馆、数字农家书屋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怀远县常坟镇综合文化站副站长、省人大代表马彩娣长年扎根基层文化一线。“近年来,从镇到村,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实现覆盖,基本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但是很多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不高。如何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马彩娣建议,在增强政府支持力度的同时,要探索持续稳定、规范多元的投入机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和管理。“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历史欠账较多等因素影响,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断层问题亟待解决。期待不断完善机制,为基层培养和输送更多文化人才和管理人才。”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民盟安徽省委建议,凝聚乡村文化内核,共建村民精神家园;强化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服务力量;优化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创新乡村文化开发;推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加强乡村文化教育。尤其要突出农民主体意识,围绕农民关心关注的事项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发挥农村群众组织作用,利用好立家训、订乡约、修村志、传统庆典等方式,让乡村文化在乡村发展与治理中重焕生机。

加快文旅融合 做强美丽经济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旅游”,让秀美的山川、古老的村落因厚重的文化积淀而魅力倍增。随着我省文化和旅游加快融合发展,具有徽风皖韵特色的旅游目的地正在成为广受中外游客欢迎的“金字招牌”。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作建设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加快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

“皖南、皖西山区是我省茶叶集中主产区和国家名茶产区,近年来开发茶旅融合产品初显成效,但注入茶文化元素的茶旅产品较少,品牌不响、产品结构单一。”省政协委员陈定新建议,充分挖掘茶历史,深度开发茶文化,广泛收集采茶、制茶、赏茶、品茶、泡茶、唱茶等人文历史和故事典故,编排茶戏、茶舞、茶歌,拍摄电影、电视剧、短视频,讲好安徽茶故事,提升茶旅品牌知名度。

“安徽乡村旅游日趋活跃,但主要集中于皖南地区,皖北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弱项。”省政协委员潘昱竹建议,将人文旅游纳入乡村旅游整体规划,真正把皖北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化的旅游产品,解决好皖北旅游有讲头、没看头的问题,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

革命老区拥有丰厚的红色文化,具有发展红色旅游的巨大潜力,但也不得不面对交通不便、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等制约因素。来自革命老区霍山县的省人大代表蒋道国建议,加大对革命老区、山区库区交通基础设施及旅游项目的投入力度,让更多游客更顺畅地到达景区,让养在深山人未识的绿水青山、红色地标造福老区人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