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学校人才工作会议要求,优化做实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名师传承计划,推进首批学校中医药传承名师传承团队和传承人才培养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师承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与优势。3月1日下午,学校在梅山路校区召开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传承名师座谈会。首批中医药传承名师曹恩泽、胡国俊、郑日新、张杰、王德群,新安书院全体人员参加此次会议,会议由校长彭代银主持。
(图片由安徽中医药大学授权发布)
会上,彭代银校长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详细阐释学校“一体两翼”本科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强调中医药传承名师团队建设在人才培养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中医药传承名师充分肯定《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名师传承计划实施办法》的内容并结合自身的求学成长经历和临床带教感悟,对如何遵循中医药学术传承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中医药传承培养机制改革,在人才遴选、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曹恩泽认为,临床经验的总结甚于科研成果的发表,强调传承的同时要努力做到中医与西医结合起来,即经验与实验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宏微并举、系统把握。将现代医学中的有利之处运用到中医传承中去,西医为中医所用。中医药守正创新就是要以传承为根,坚守中医思维,以创新为要,加强中西医融通。衷中融西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好中医药声音。
郑日新指出,中医药名师传承团队之间需加强学习与交流,提倡医药结合、名师互带的传承氛围。通过学术沙龙、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等形式,定期举办中医、中药跨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医传承名师与中药传承名师互带青年传承骨干与英才学生,共同推动中医药学术传承。
胡国俊从自身学医经历出发,认为中医有千年师带徒培养历史,历朝历代,代有贤人,名医大家不断涌现。现代师承教育模式的探索可借鉴历史经验,推陈出新,走出一条符合现代中医药发展规律、学生成才规律的新路径。发挥名师引领作用的同时,注重传承骨干和英才学生的遴选,突出考察对中医药传承的决心与态度。
张杰从中医药传承团队学习形式及考核的重要性两个方面提出建议。认为传承名师首先要为学生做榜样,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首重医德培养。中医药传承名师与传承骨干需不断提升自身的中医功底,身体力行,做到真正的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张杰指出督促学习的同时,强化面对面交流与临床指导,做到定期考核,总结临床经验,形成学术成果,扎实执行学校中医药名师传承计划人员考核评价办法。
王德群从中国古代朴素哲学中的儒释道观点出发,强调培养对象需品德第一,具备信、愿、行与悟性。传承名师要追求从“名师”到“明师”的升华,德行兼备。王德群认为中医与中药之间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要培养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优秀人才,必须中医与中药并重,同时提出中医药知识的普及是传承与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基石,建议学校设立专项基金,积极出版中医药普及读物。
彭代银对各位中医药传承名师对中医药事业、对学校传承教育改革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对在古稀之年愿意传承自身经验和培养传承人才的精神表达敬重。他指出,中医药院校是中医药知识传承与积累、创造与传播的主体,在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历史进程中担负着艰巨使命,承担着中医药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重要任务。学校为践行“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国家号召,改革完善本科层次基于大众化专业教育基础上的中医药英才培养机制,努力探索实践富有学校特色的高水平本科中医药精英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建设中医药传承名师团队和传承人才培养工作室,着力加强中医药传承名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系统传承与实践运用,深化中医药传承培养机制改革,打通职称晋升和学生学历提升渠道,为各层次中医药人才创造有利环境。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事业前景广阔,前路却绝非坦途,如何走好这一程赶考路,是每个中医药人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彭代银希望乘着中医药发展实现良好“十四五”开局的东风,统筹协调,踏实走好中医药传承人才培养的路子,切实做到有术可传,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发展!(图文由安徽中医药大学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