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聚焦打造“三地一区”,着力加快科技创新攻坚力量和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体系建设,奋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攻坚突破成效明显,区域创新能力继续居全国第8位,连续10年保持全国前十位。
去年安徽省经济总量迈上4万亿元台阶,实现“量”的跨越和“质”的提升,科技创新正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招”。
新机制助推科技攻坚
“重大科技项目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在实践中还需要持续改进项目立项和管理方式,进一步释放重大科技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全国人大代表金葆康表示,要进一步健全技术攻坚组织管理机制,选拔领头羊、先锋队,提升科研攻关的精准性,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试点推行科研管理“绿色通道”、科研经费使用“包干制”、财务报销责任告知和信用承诺制。
安徽省改变传统的项目组织管理方式,自2021年起在省科技重大专项中设立“揭榜挂帅”类专项,构建“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院所答题、市场阅卷”的科技攻关制度,诚邀各路英才来皖领衔挂帅,以解决制约当前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支撑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些被成功揭榜的项目都是制约当前安徽省高新产业和战新产业及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紧迫、最关键的技术难题。最终,择优立项9个“揭榜挂帅”项目,共吸引全国10个省、30多家单位参与。其中“超导量子计算超低温微波互连系统”项目,将研制100位至200位超导量子计算机极低温微波信号传输系统,打破依赖进口格局。
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全国政协委员郑永飞对此非常赞同,他表示,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实施先进技术帮扶,促进激励企业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郑永飞建议,推动企业之间融合先进技术,通过组建产业链技术联合体、产业技术推广中心、产业技术更新换代联盟等创新机构,组织吸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参与技术优化,聚焦成熟技术、行业共性技术、“卡脖子”技术,面向产业技术难点和制高点研发先进技术,建立项目来自企业、平台建在企业、成果对接企业、人才服务企业的科技资源配置机制。
目前,安徽省科大讯飞等科技领军企业组建了创新联合体,开展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过持续开展科技攻关,突破了一批重大技术瓶颈,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全省12项成果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奖。
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今年将聚焦制约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发展“卡链”“断链”产品和技术,进一步完善“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竞争赛马等机制,扩大优质科技成果供给。充分发挥创新联合体的牵引作用,聚焦十大新兴产业,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承担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
新平台保障成果涌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彭寿表示,安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布局省份,近年来诞生不少重要科技创新成果,为提升我国科技实力作出了安徽贡献。“接下来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立足大校大院大所聚集优势,规划建设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围绕设施集群建设,汇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科技服务、生活服务等创新元素,用好大科学装置等有利科研资源,努力点亮更多‘科技树’,用科技创新的实际成效为一域争光、为全局添彩。”他说。
去年,安徽省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安徽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以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和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体系“一地两体系”为主线,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深入推进实施专项行动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打造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改革示范区,在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等方面多管齐下,形成覆盖创新要素全链条的政策体系;打造高段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交易盛会”和科技金融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快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着力打造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全国人大代表卢平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这句话印象深刻。卢平建议,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大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此外,还要努力创造环境和条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在职业资格认定认可、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便利,让广大人才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科研工作。
据悉,近年来,安徽省持续推行“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股权激励”引才模式。截至目前,该模式已累计扶持320家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领办创办企业,其中1家成功登陆科创板、2家上市在审、190家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14家入选“中国隐形独角兽500强榜单”,成为安徽开展“双招双引”、打造“三地一区”的金字招牌。
截至去年底,全省已建成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210家,“一室一中心”32家,省重点实验室171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12家,院士工作站72家,安徽已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要省份。
新导向加速转化落地
在新经济增长动力驱动下,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成为中国制造业的热点,工业互联网和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建议加大对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机器人等核心技术的攻关,强化和加大该方向国家重点研发攻关重点专项。同时,要重视实际应用,确保科研成果转移转化走完‘最后一公里’。”全国政协委员许礼进说。
在做好原始创新“最先一公里”的同时,安徽省还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工作,促进科技创新势能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为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和成果转化积极性,安徽省组织开展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实施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工作,实行项目负责人承诺制,取消预算编制要求;选择安徽农业大学等5家单位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安徽省率先出台省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完成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安徽)中心组建方案,组织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联合攻关项目19项。芜湖、马鞍山通过科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验收。支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10家高新区进入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30强,占全省省级以上高新区的一半。指导合肥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和未来产业发展,超前布局量子科技及人工智能、未来能源、生物医药等“4+X”未来产业。
今年是“一地两体系”建设的攻坚之年,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将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和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体系,推动更多成果在安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科技创新势能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经济强的创新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