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分享到 0

如何走好“双减”“最后一公里”?

“双减”政策推行以来,学生作业负担有效减轻,学校作业设计质量明显提高,课后服务总体满意度较高。然而,“双减”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落实“双减”依然任重道远。

从学校层面看,一些学校仍停留在基础阶段。贯彻落实“双减”工作方法简单、形式单一,纵深推进不够、拓展不足,工作浅表化、碎片化,对教师违反“双减”的做法不制止、不处理,听之任之,导致“双减”出现“上热中温下冷”现象。

从家长层面看,一些家长的教育焦虑依然存在。家长的教育需求是多样化的,“双减”政策的落地,让一部分需求被消减,一部分需求得到满足,也还有不少需求一直刚性存在。个别被取缔的校外培训机构转入地下,变为更隐蔽的存在,部分家长甚至要支付比以往更高的培训费用。

从教师层面看,一些教师依然我行我素,对“双减”政策阳奉阴违。比如:布置作业过多,加重学生负担;通过电子产品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或家长“打卡”;要求家长批改、打分、签名;违规给学生成绩排名次;让学生罚抄写作业、罚站。这些不良行为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加重了家长的教育焦虑。

从校外培训机构看,一些培训机构“变换马甲”“转入地下”违规培训。一些学科类培训机构迎合家长需求,仍然存在“提前学学科知识”“占用法定节假日、周末进行培训”,还存在少数非学科培训盲目扩张、变相制造教育焦虑、价格虚高等现象。

落实“双减”必须打通“最后一公里”。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专门增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容,体现了对教师这一关键主体的期待,切实全面优化教育生态体系。

首先,“双减”对教师的师德水平、专业教学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家校共育指导能力等全面提升提出了迫切要求。必须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专业素质能力,发挥课堂的最大“效益”,真正让学生在校内“吃足吃饱”,不需要通过校外培训机构来补课。

其次,“双减”对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满足广大学生个性化需求提出了迫切要求。这就需要学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这实际上延长了学生在校时间,延长时间不是目的,夺回被市场占据的育人责任、提高育人实效才是根本。

最后,“双减”对提高家校协同水平,逐步认同并坚守长链条育人思维提出了迫切要求。家长的焦虑是多元性的,有的来自于家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的来自于孩子的考试,有的来自于孩子未来的发展。面对学生,学校和教师往往更多关注的是“群体质量”,而家长关注的则是“个人获得”,这导致了家校之间难以在育人观念上完全一致。家长可能是未来能否有效落实“双减”政策的最大变量,因此需要学校借“双减”政策落实之势,多方位沟通、多渠道宣传、多层面引导、多方式共育,共同确立长链条育人思维,扭转短视和极端功利化观念,建立起落实“双减”政策的坚定共同体。(文:石红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