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分享到 0

以特色小镇建设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的任务和价值追求,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和抓手。特色小镇建设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等方面作用显著。特色文化小镇是特色小镇的重要类型,可大力培育特色文化小镇,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努力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平衡城乡文化资源。农村地域广袤,乡村人口众多。特色文化小镇作为特定社会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传统集市的角色,可凭借其具备的经济、生态、交通、居住、环境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乡村居民提供文化交流互动的平台,并以此构筑“供给型”文化产品,有效嵌入乡村地区的“中转站”,为外界文化元素植入乡村地区提供重要通道,以有效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符号向乡村地区的聚合与流转,稳固本土文化资源的同时又能汇集外围文化资源,使其成为促进城乡文化要素双向互通的重要平台,丰富乡村公共文化资源。培育文化主题类小镇,要加强统筹衔接,优化资源配置,凝聚各方力量,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与城乡联动机制,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和服务向乡村倾斜,加强对乡村文化类社会组织的引导、扶持和管理,把文化小镇蕴含的独特文化基因植入乡村建设全过程,着力挖掘传统文化、培育创新文化、赓续历史文化、打造山水文化,将其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有基础、有优势、有条件的特色文化小镇。

凝聚乡村文化特色。特色文化小镇具有围绕特色村镇布局的特征,在实际规划建设中应紧扣乡村文化主题,形成独特文化标识。具体而言,就是要聚焦乡村特定物理空间和独特文化因子,充分发掘乡村文化资源,追溯乡村文化渊源,提炼特定文化要素,植入当代文化符号,彰显特色文化的底色与韵味,以此塑造乡村文化名片,将乡村相对零散、分散的文化因子汇聚起来,为传统乡土文化的集聚提供“原味”文化场所,着力发挥乡村特色文化在塑魂、育人、兴业、添乐、扬名等方面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逐步提高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新兴文化的吸引力,切实增强乡村文化的辐射力与向心力。要加强乡村文物资源的调查、挖掘和保护工作,加强对文物建筑、工业遗产、传统村落等的保护修缮和展示利用,探索建立主题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区,注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地方属性、地方格调的乡村文化。

拓展乡村文化空间。特色文化小镇既是实实在在的物理空间,又是具有一定意义表征的社会空间。从物理空间的层面看,它是边界分明的实体区域,在规划建设的同时,需要充分考量当地具有日常生活意义的各类文化实践活动,积极促成特色文化要素在小镇的内生性增长,以逐步强化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从社会空间的层面看,它又是突破地理边界的非实体区域,可以根据乡村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灵活落地,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形塑提供物质基础,并通过辐射文化能量塑造周边文化氛围,以此彰显小镇文化风情与文化气质。拓展乡村文化空间,既要保留乡村原生文化空间,将农村文化能人和自发文化组织纳入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又要充分关注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构建集宣传教育、信息服务、科学普及、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多功能、体验性强、个性化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更好地保障农村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培养乡村文化人才。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乡土文化人才。特色文化小镇的发展,往往面临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体量不大、品牌经济发展滞后等突出问题,高端要素供给不足是其关键的制约因素。特色文化小镇集聚高端要素,最关键的是要实现对高端人才的吸引。特色文化小镇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注重集约化发展思路,避免过度开发,精心统筹规划设计,从文化、生态、设施、政策等多角度形成对于精英人才的吸引力,为小镇居民提供低成本、宜居宜业的生存环境,形成人才集中、产业成长的良性循环。应以全局性、综合性、复合性的战略眼光,建立健全常态化联系优秀人才制度,服务落实好人才工作联动机制,增强生产生活服务功能,为各类小镇建设人才解决实际困难,对符合条件的人才免费提供人才公寓或发放住房补贴,让人才得到实实在在的礼遇,推动特色文化小镇高质量发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