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口就能上班,真的让我很高兴。只要双手不闲下来,日子就会越过越好!”谈及现在的生活,在黟县洪星乡长春村山柱尖笋干加工厂务工的脱贫户汤尚和总是笑得合不拢嘴。从家里到竹笋加工厂骑车只需要五分钟,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庭。然而,他几年前的生活与现在相比却是大相径庭。
汤尚和所在的长春村翠竹成海,群山环绕、山多地少,祖祖辈辈都是靠“笋”吃饭,每逢笋季,家家户户便开始挖笋制笋,这可难坏了身体不好的汤尚和,单挖笋这一项,整个笋季下来,其他村民最多可挖近万斤,而汤尚和只能挖到两千斤左右。汤尚和说道:“我长期患有慢性病,体力不如其他人,人家一个笋季能挣到两三万元,而我最多只能挣到三千元左右。”
如何让长春村竹笋产业实现更大发展,让更多的老百姓在产业发展中受益?对此,2020年,长春村与红光村“飞地抱团”发展,利用集体经济发展资金,购买笋干加工机器,入股长春村山柱尖家庭农场,共同建起一家加工能力达60万斤鲜笋的笋厂,让长春村竹笋产业发展之路行稳致远。汤尚和从没想到,来这里切笋,一天能有150元收入,比之前收入更多了。今年春天,汤尚和把在自家山上挖的鲜笋全部卖给了长春村笋加工厂。他开心地说:“自从有了笋加工厂,我白天上山挖笋,晚上来这做工,小小竹笋,让我有了两份收入。”
据了解,目前,长春笋干加工厂共雇佣40余名村民从事笋加工工作,支付工资3万余元,解决农户滞销鲜笋近8000斤,分配笋干加工订单20余单。长春村党支部书记赵振瑜介绍道:“这个项目选得好,更建得好,不仅实现了村村‘联姻’,更实现了村企‘联姻’,给长春村送来了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
近年来,洪星乡集中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有效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根本出路,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做大做强竹笋产业,大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走出产业富民的“洪星速度”。(文/潘旭,图/黟县洪星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