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学校应急救护能力,提高教师防范与应对危机的意识,切实保障师生生命健康安全,10月23日,宿州中原航空学校邀请了安杰医院李光医生,为学校教职工进行紧急急救培训和心脏除颤仪(AED)使用培训。
理论讲解
李光医生首先通过列举常见的突发事件,告诉大家掌握急救技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说:“心脏猝死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身上。掌握急救技能,争取时间,高效急救,于己于人都是好事。”
随后,李光医生详细介绍了什么是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以及它的使用方法。AED是一种便捷式、易操作、用于抢救快速性心律失常所致心源性猝死常用的急救设备,它可以自动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恢复呼吸心跳,被誉为“救命神器”。
现场示范
李光医生利用人体模型现场示范了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详细演示如何实施心肺复苏及使用AED,强调了心肺复苏的适用场景。
为保障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目前,中原航校校内安装AED设备共计2台,分别位于第二学生公寓楼一楼大厅、实训楼一楼大厅。
AED(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指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是一种便携式、易操作,专门为非专业人士现场急救心脏骤停患者而设计的急救设备。具有培训快、难度低、效果好的特点。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医学上又称猝死。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平均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数高达55万例,其中,87.7%发生在医院以外的公共区域。而针对心跳骤停患者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短短4分钟,因此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就近安装AED设备对于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在国家卫健委、教育部出台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和《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校园内安装并普及AED设备的必要性。
根据120北京急救中心的专家指导意见,AED设备使用操作可分为以下四步。
第一步:开。患者仰卧,AED设备放在患者耳旁,在患者一侧进行除颤操作,这样方便安放电极,同时可另有人在患者另一侧实施CPR。接通电源:开电源开关,方法是按下电源开关或掀开显示器的盖子,仪器发出语音提示,指导操作者进行以下步骤。
第二步:贴。安放电极,迅速把电极片粘贴在患者的胸部,一个电极放在患者右上胸壁(锁骨下方),另一个放在左乳头外侧,上缘距腋窝7cm左右,在粘贴电极片时尽量减少CPR按压中断时间。若患者出汗较多,应事先用衣服或毛巾擦干皮肤。若患者胸毛较多,会妨碍电极与皮肤的有效接触,可用力压紧电极,若无效,应剔除胸毛后再粘贴电极。
第三步:插。将电极贴片导线插入AED设备主机。分析心律:按下“分析”键(有些型号在插入电极板后会发出语音提示,并自动开始分析心率,在此过程中请不要接触患者,即使是轻微的触动都有可能影响AED设备的分析),AED设备将会开始分析心率。分析完毕后,AED设备将会发出是否进行除颤的建议,急救人员和旁观者应确保不与患者接触,避免影响仪器分析心律。心律分析需要5-15秒。如果患者发生室颤,仪器会通过声音报警或图形报警提示。
第四步:电。按“电击”键前必须确定已无人接触病人,或大声宣布“离开”。当分析有需除颤的心律时,电容器往往会自动充电,并有声音或指示灯提示。电击时,患者会出现突然抽搐。第一次电击完成后,立刻继续进行心肺复苏。电极片需一直贴在患者身上,每两分钟左右,AED设备会再次自动分析心律。如未恢复有效灌注心律,操作者应继续进行心肺复苏,然后再次分析心律,除颤,心肺复苏,反复至急救人员到来。
宿州中原航空中学校将以此为契机,积极学习急救知识,提高师生避险、救护技能,增强校园救护服务能力。(文/彭冬梅、段玉超,图/宿州中原航空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