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分享到 0

安徽舒城:“一”线基层探索“三治融合”

近年来,舒城县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原则,通过打造“一支队伍”、完善“一个体系”、制定“村规民约”等方式,探索了一体化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之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助力。目前,已成功创建全国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乡镇——棠树乡,创建第一批、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文冲村、西宕村)。

“一支队伍”引导村民“自治”

近年来,该县通过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中心组长和成立网格化信息员,打造了乡村治理的坚强有力队伍。按照“干事创业有思路、村务管理有规矩、服务群众有感情、带领队伍有办法、廉洁公道有口碑”的要求,全县22个乡镇(开发区)通过从致富能手、外出有成人士、返乡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优秀党员中培养选拔村党组织书记和村两委。目前,全县394个村村干部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1108人,155个村配备了全日制本科大学生,30岁以下团支书的村有255个。

村民组长是连接村“两委”与村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县根据现有人口、自然村、历史传统、水系等因素,将全县8062个村民小组整合成为5520个中心组;按照“奉公守法、身体健康、熟悉民情、办事公道、热心公益、常年在家”的要求选配中心组长并兼任所在中心组社会救助信息员;探索实行误工补贴+绩效奖励机制,激活村级中心组长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积极发挥在宣传政策、防返贫动态监测及帮扶等方面的作用。

同时,22个乡镇(开发区)依托中心组长,成立网格信息员队伍,在区域内村(社)情民意搜集、疫情防控、矛盾纠纷调处,防返贫动态监测及帮扶等乡村治理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目前,全县共计配备网格信息员5900余名。

“一个体系”维持乡村“法治”

桃溪镇红光村法治文化广场上一群身穿红马甲的青年志愿者在向群众发放《乡村振兴促进法》《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办法》等宣传材料,法律咨询台前普法志愿者、法律援助律师详细地向群众普法宣传、解答法律咨询等,一场“法治文化乡村行”活动正在进行,让群众在家门口的课堂里学会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近年来,该县以“法律进乡村”为抓手,建成县、乡、村标准化综治中心,联动打造农村普法阵地,推进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建设,增强乡村干部法治观念,提高群众法律素养,把乡村治理各项工作与乡村法治一体化,建设法治铁军、法治环境、法治舒城。

实现了村级法治文化阵地与党建阵地、群众文化礼堂等阵地的合力共建;增强公共法律服务力度,组建法律服务顾问团,开辟人民调解、司法鉴定、律师咨询、法律援助等绿色通道,启动法律援助律师志愿者“公益普法三人行”活动,为全县困难人口(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推动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完善多元调解机制、贯彻落实警民联调、诉前调解、访调对接、人民调解+司法确认等协调联合机制,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一纸约定”推动农村“德治”

“茶栎香满地、最美新方冲”,穿村而过的105国道公交站台宣传栏内《方冲村村规民约》,以蔚蓝的天空和绿色的茶园为背景,嫩绿的茶叶欣欣向荣、简朴美观,已成舒城县西南山区“兰花古镇”——晓天镇一道美丽的风景。《方冲村村规民约》经过修订融合了舒城特色产业“小兰花茶”的品牌和乡村治理元素,通过定制印有《村规民约》的茶杯、印制以茶为背景的宣传单页、便民服务联系卡等,采取召开村民代表会、板凳会、座谈会等形式向村民发放宣传茶杯、宣传单等;成立了茶公约理事会,通过“茶师傅帮带行动”结对帮扶本村茶农,开展各类培训和指导等系列活动,丰富了村规民约的宣传方式和乡村治理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该县把规范完善“村规民约”作为“三治融合”中德治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县394个村各自结合实际制定了包含乡风文明、传统美德、移风易俗、美化环境、教书育人、遵纪守法、经济建设等方面的“村规民约”,通过QQ、微信及公众号、文化宣传栏、文化墙等多种媒介进行广泛宣传,采用“软引导”+“硬约束”相结合的方式,破除陈规陋习,滋养文明乡风。

据悉,2021年该县共22个乡镇(开发区)、251个村被评为第三届舒城县文明村镇,县级以上文明村占比达到63.7%,评选出100户文明家庭;2022年有4个乡镇、2个村被六安市文明办推荐为第六届安徽省文明村镇,13户家庭当选六安市文明家庭。(文/胡圣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