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分享到 0

安徽舒城:火龙果产业带“火”乡村经济

十一月到了,板山岭的枫叶已开始飘零了。舒城县张母桥镇陡河村火龙果生产基地里,一排排犹如仙人掌的绿色藤蔓上挂满一颗颗紫红色的火龙果,色泽鲜艳、果形饱满、甚是诱人,不少周边游客和村民正提着篮子、手拿剪刀,忙着采摘自己喜欢的果子。

“火龙果是热带水果,不仅味道香甜,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基地负责人汪洋一边向游客介绍火龙果的品种、甜度及营养等,一边提醒大家采摘时注意上面的毛刺……游客随手剥开一个火龙果,颜色鲜艳,一口下去,软软糯糯,鲜甜可口,大自然的清香扑鼻而来,口腔中充斥着甜蜜的味道。

位于张母桥镇东南的陡河村,距镇区8公里,曾经一无自然资源优势,二无特色主导产业,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曾属舒城县8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近年来,陡河村抢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机遇,通过“搭建平台、引进企业、吸纳人才”等途径,探索种植热带水果——火龙果,融合了油茶、菊花等现代、休闲、采摘农业等,带“火”了一方经济,也给该村及全镇乡村振兴带来新的生机。

补齐短板 吸纳回乡创业之势

为调整种植结构,挖掘增收潜力,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驻村工作队及陡河村两委坚持第一步是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近年来,我们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了3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实施项目区的田间道路系统、农田灌排系统、防洪防灾系统等,给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耕地高效利用、科学管理及保障农民增收夯实了基础。”陡河村书记王友学介绍。

如今,一块块高标准农田错落有致,一道道首尾相连的排灌渠,一条条机耕路和通村、通组水泥路阡陌交错……,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家乡村容村貌的变化和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吸引着越来越多成功人士和有知识、有抱负的年轻人回乡创业。

陡河村在外打工的90后汪洋,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一个从事南方水果北方种植的朋友,作为热带和亚热带水果——火龙果,舒城县目前还没有种植,在当地也是稀缺水果,加上家乡有的是好山好水,非常适合发展种养业,汪洋决定回老家陡河村试一试。

试种试验 探索火龙果栽培之路

2017年,汪洋利用自家和亲戚的近3亩多地,开始搭建大棚试种火龙果,通过外出学习和自学、实践,经过2年时间连续试种试验,逐步掌握了火龙果在当地的生长习性,热带水果在张母桥镇陡河村开花结果了。同时,他在村里流转了60多亩土地,创办了六安市惠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事火龙果、反季节西瓜、蔬菜等无公害、绿色果蔬种植,实行长短结合,提高经济效益。

“创业很难,农业人有太多艰辛了,投资、技术等风险总是如影随形。”汪洋回忆,从资金的筹措,大棚的建设,到采购火龙果的种苗、运输、栽植;从施农家肥、浇水、整枝、修剪,一直到采摘、销售等,刚开始每一步汪洋都尽量自己动手,一方面为了节省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积累热带水果在山区栽培技术和经验。

南果北种,技术是关键,大棚栽培需要控制好合适的温度、光照等,一年可多次采摘。起初,主要通过QQ、微信视频、抖音直播及乡间口碑相传等,健康绿色的热带新鲜水果很快受到市场的欢迎,吸引不少周边群众和县城、六安等地商家前来采购,不愁销路。

规模种植 携手村民增收之富

陡河村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决定抓住机会,利用衔接资金支持与大棚水果种植技术相结合,推动规模化发展,打造特色产业。2020年,争取扶贫项目资金49万元,新建15个水果大棚,汪洋自己筹措资金16万元,完善了配套设施,实行村企联建,租赁承包经营,公司每年向村集体缴纳租金,采用“公司+村集体+农户”的运营模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脱贫户、监测对象增收。

经过一番努力,火龙果种植获得了成功,当年亩产达1000多斤,纯收入达40多万元,陡河村也一举成为了舒城县首个火龙果种植基地。基地里种植、管理、采摘等,吸纳不少村民参与劳作,为当地脱贫户、监测对象提供务工就业岗位,也让他们实现了“工作家庭两不误”。仅此一项,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5万元,带动脱贫户5户发展产业,带动8户就业,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随着火龙果产业步入快车道,也让板山脚下的陡河村着实“火”了一把。“当地种植规模扩大了,游客和收购商才会更多,并逐渐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使‘一业兴’带动‘多业旺’。”张母桥镇党委副书记姚诗健介绍说。如今,游客可前来火龙果基地采摘游玩,走进板山观赏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油茶林,体验板山生态园“农家乐”,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惬意……(文/胡圣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