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
分享到 0

塑造新优势建设绿色长三角

形成保护与开发良性循环

远山苍翠近山无,通往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慧心谷的一路上,溪水潺潺,鸟鸣声声,竹影婆娑。从今年2月底重新开业以来,慧心谷绿奢度假村入住率不减反增,周末及节假日“一房难求”,平日入住率近60%。

“得益于浙江打造‘坡地村镇’过程中,创新采用低密度、点状供地方式,占地面积300余亩的慧心谷借鉴高脚楼建造方式,保留茶园、竹林等生态空间,实际建设用地面积降到11亩,同时形成‘房在林中、林在房中’的独特生态景观,吸引众多游客。”慧心谷总经理杜永平日前对记者表示,长三角资源互通以及交通一体化发展,更为人气恢复提供保障,随着杭黄高铁、申嘉湖高速妙西出口等开通,近来上海、江苏以及杭州淳安、建德等地游客明显增多。

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衡量高质量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长三角三省一市积极行动,努力做足“联”字文章,将环境与经济进行进一步的整合性思考,强化区域共保联治,共同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

前不久,淮北美欣达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签约淮北高新技术开发区,包含报废汽车拆解、废钢加工、报废轮胎、废机油(生物油)、报废电池回收及资源化利用等固废处置,绿色纺织等产业项目,力争打造国家级百亿循环经济产业园,助推淮北“无废城市”建设。“长三角是美欣达固废处理‘战场’的重要地区,目前美欣达集团在全国拥有180多个项目公司,其中三分之一都在长三角。”在位于浙江湖州的美欣达环境产业研究院,院长沈燕告诉记者,长三角一体化意味着科研、资本、人才以及政策的优势统一,随着各地政府越发重视环保,希望未来借长三角发展势头,为产业发展找到更好动力。

放眼长三角,聚焦生态环保产业发展,一市三省在不断寻求更多合作,深耕项目培育,致力于将“两山理念”转化为绿色经济新动能。

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屏障

在歙县深渡镇绵潭村的生态美超市,辐射三源、九砂、漳岭山、漳村湾、漳潭、淮源等村,每周三上午为兑换日,从开业至今,当地群众参与垃圾兑换活动积极性持续高涨,垃圾回收、分类放置的绿色环保意识有所提高,卫生环境日益改善。去年兑换群众约为4900人次,兑换可回收废品约为1700公斤。

护一江清水,展生态画卷。新安江畔的深渡镇,是黄山—千岛湖黄金旅游线上安徽境内重要的中转站,位于歙县东部,一直是古徽州通往浙江的水上咽喉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近年来,集中配送农药成为黄山绿色发展的新坐标,真正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深渡镇共有两个农药集中配送网点,由县农业农村局负责日常经营管理,由市新安江农资公司作为配送主体统一配送农药及回收包装废弃物。 2019年两个网点共配送农药33.2万元,回收包装废弃物21.6万个。”深渡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区域生态系统和重要生态空间保护,打好区域水污染、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到2020年,区域跨省界河流水质基本达到水功能区目标,PM2.5年均浓度进一步下降,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长三角区域合作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随着巢湖湿地面积扩大和湿地生态系统的逐步稳定,湿地水质净化能力得到加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巢湖湿地资源记录的植物数量由2013年的211种升至275种。白琵鹭、豆雁、红嘴鸥、野鸭等珍稀鸟类越来越多地选择在这里越冬、栖息,目前巢湖沿岸有记录的鸟类已达300多种。 2018年和2019连续两年,素有“国宝”之称的东方白鹳出现在巢湖半岛湿地。

省发展改革委相关人士表示,我省将加强生态空间保护,持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建设生机勃勃的绿色安徽。加快生态廊道建设,强化以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农田林网和堤岸林为主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开展全线两岸植绿复绿。提升生态屏障功能,增强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打造森林生态安全屏障。

健全紧密联防联控保护体系

多年来,河流流域治理是一个跨区域的难题。以跨界河湖为重点,长三角积极探索深化流域协同治理。

作为我国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首次实践,新安江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首轮试点于2012年正式实施,浙皖携手,目前正实施第三轮试点。新安江已成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千岛湖水质稳定保持为优。这场被外界形象称为“水质对赌”的探索,正在朝着常态化、长效化迈进。现在,浙皖再探新路,筹谋共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已被写入国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共推“新安江实践”在更广阔和更综合的生态系统“开花结果”。“这就有点像,青山绿水对接金山银山。”黄山市新安江保护局有关人士说。

“近年来,通过建设和完善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十大工程’,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取得更大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省发展改革委相关人士表示。

让新安江跨流域生态补偿的“样板”走向全省、走向全国,是这一试点是否成功的试金石。安徽省做深做实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着力打造“长效版”“拓展版”“推广版”。

滁河是长江下游一级支流,守护“一泓清水”,落实跨流域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是关键。 2019年,苏皖两省在滁河陈浅断面实施跨省横向补偿机制。“水质不达标,上游补偿下游;水质达标了,下游补偿上游。”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潘羽忠表示。

安徽省提出,在长江、淮河流域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滁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建立完善沱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在湿地等其他生态领域推广“新安江模式”。“美丽长三角”渐行渐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