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分享到 0

千年古村升腾文明气象

生态环境志愿者在行动。潘洁摄

许村民俗文化表演“大刀灯”。许琦摄

从“文化”到“文明” 文明实践融合非遗传承

“大刀灯和板凳龙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500余年历史,也是许村极为显著的文化名片。我们注重挖掘当地文化特色,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与非遗传承深度融合。”歙县许村镇党委书记何建中说。

9月4日,走进许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乡贤馆,一把10.5米长的大刀灯横空而放,风采卓卓。每逢传统佳节,许村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大刀灯都会出现在村民的视野中,这已然成为烙有“许村印记”的文明实践活动。

许村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采用“1+5+n”形式,成立6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招募志愿者近200人。文化志愿服务分队吸收文艺、书法、摄影爱好者及退休教师、非遗传承人、民俗文化代表等近百名志愿者骨干,在非遗传承、传统美德、家风家训等方面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大刀灯威武壮观,全村男女老少都来看热闹,这是我们逢年过节最高兴的事。”许村镇许村村民汪丽琴说。许村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坚持组织“大刀灯”民俗表演志愿队伍,积极赴省、市、县开展“文化走亲”活动,展现民俗文化的魅力,弘扬新时代文明风尚,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悠悠岁月长相忆,最是故土总关情。非遗文化的传承,也是创新文明实践活动的着力点之一。

许村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量身定制课程,先后多次邀请吴寒西、吴义夫、施兴华等老师,在乡贤馆、许村文化广场等地开展业务培训、知识讲座13场,通过观摩、现场教学对大刀灯的绘制、展演进行详细讲解,着力培育更年轻、更具活力的非遗传承人才。目前,已培育、输送非遗传承新生力量近30人。

从“入眼”到“入心” 历史古迹成为文明阵地

夏末秋初,绿意盎然的许村,像镶嵌在山脉中的一颗古朴而璀璨的明珠。历经风雨的牌坊、亭楼、石碑、祠堂等,皆因文化的传承而闪耀着厚重历史的光辉。

“许村文化底蕴深厚,我们用古建筑、古祠堂等‘看得见的载体’,实现‘看不见的宣教’,从入眼到入心,群众在潜移默化接受文化熏陶。”歙县许村镇党委委员汪淼说。打造家风家训主题墙绘、长廊,推进家风家训场馆建设,综合整理制成“善行义举榜”,用“看得见的载体”实现“看不见的宣教”,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贡献、促和谐的“美德许村”。依托乡贤馆、历史博物馆、政德馆、箬岭古道红色路线,串点成线形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精品线。

走在精品线的石板路上,明清古民居众多,东升大社、大邦伯祠、大墓祠、“墙门里”等古建筑保存完好。30余条许氏家训的精髓文字或绘、或写、或刻,展现于文化墙绘、牌匾楹联、楼道长廊等文明阵地。重文重教的仪耘小学、有所建树的“一门五博士”、180余万字的《许村志》等本土文化,特色开展许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7月初,许村张灯结彩、大摆宴席,远远望去犹如一条长龙。长街宴推出的菜品为五子登科汤、蟾宫折桂丸、三元及第蔬、金榜题名笋等,原材料均为村民自种菜蔬,由各户村民烹制好后,摆放在沿五马坊古街道依次排开的长桌上。

“作为千年古镇,长街宴源自于许村春祈秋报的社屋民俗,最早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许村村民为发扬其尊师重教的一项传统活动。”汪淼说。尊师重教、人文荟萃的许村把文明实践活动与尊师重教相结合,让村民在多姿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增强精神力量。

从“遗风”到“新风” 移风易俗引领文明乡风

“我现在每天出门都要带着一个垃圾袋,看到地上有烟头或者矿泉水瓶,就会捡起来放进垃圾袋,积攒一个星期后拿到生态美超市里兑换。”许村村民王奶奶说。村里刚开始推广这项举措时,王奶奶还不太好意思在公共场合捡垃圾,但时间长了,尤其是身边的村民都开始这样做,她慢慢习惯出门随手捡垃圾。

村道小巷干净整洁,房前屋后井井有条,记者目及之处看不到一点垃圾。定期开放的生态美超市,以物易物让村民得实惠、转观念、见行动,推动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是生态促文明、文明护生态的生动实践。

古村之美不仅美在人居环境,更美在乡风民风。“宣传我热爱的家乡,宣传厚重的徽文化,在讲解中我不仅享受到快乐,而且还给孩子们带来历史文化知识,这样的志愿讲解我会一直做下去的。”许村村民许强明说。退休后的许强明是乡贤队伍中的一员,被村民称为“首席导游”。五马坊下、大观亭内、高阳桥畔,处处都留下他充满激情的讲述,还培养出了许多“编外小导游”。

许村将当地立德立功立言之人吸纳扩充至乡贤队伍,一年一度的“许村好人”“道德模范”“星级文明户”“好婆媳”等评选活动,带动群众以评促学。许村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推出“家风家训进礼堂”“家风家训进学堂”“晒出家风家训·讲好家风故事”等系列活动7场,把家庭教育送到家门口,助推家风家训世代相传。

乡村颜值美如画,乡风文明节节高。许村完善红白理事会组织,建立镇村红白喜事管理小组,健全《红白理事会章程》,将操办婚丧标准与细节纳入并形成新的村规民约,给铺张浪费念上“紧箍咒”,给盲目攀比实行“大瘦身”。每逢村民家有红白喜事,20余人婚丧锣鼓队上门服务,敲锣打鼓取代烟花爆竹,勤俭节约、向善向上的好风气日渐浓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