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饲养100羽以上的贫困户,当年就全部脱贫”
——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经过多年积累形成,善于开发就能形成强大市场竞争力
通体黝黑、头短圆、胫细爪小,这并非普通的乌鸡,而是黄山独有的黄山黑鸡。经过多年持续保护和开发利用,它已变成网红产品。
2009年1月,安徽省组织开展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在黄山市黟县革命老区柯村镇胡门村发现“黄山黑鸡”,同年10月被确定为国家级新发现畜禽遗传资源。“通过打造黄山黑鸡品牌,加大开发利用力度,现在黄山黑鸡地理标志获农业部审核批准通过,注册了多个黄山黑鸡品牌。”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畜禽遗传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安徽省共有44个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其中地方品种29个,资源总量靠前。“可以说,安徽是名副其实的畜禽遗传资源大省。”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中心负责人田传春认为,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经过多年积累形成,产品口味突出,营养价值高,并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只要善于开发就能形成强大市场竞争力。比如中式快餐老乡鸡,其使用的鸡就是以淮南麻黄鸡选育出的品种为主。
在田传春看来,遗传资源还能助力脱贫攻坚。“遗传资源能保留下来的地方往往是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或者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品种原产地与扶贫重点地区高度契合,挖掘遗传资源,是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加快奔小康的有效途径。”田传春表示。
2012年,省财政厅设立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财政专项,每年安排800万元,8年来共支持200多个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项目。地处大别山老区的六安市,新设立市本级财政3000万元,明确将皖西白鹅、寿霍黑猪、淮南麻黄鸡作为产业扶贫攻坚的主导产业。
安徽牧翔禽业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淮南麻黄鸡养殖的省级祖代场,2018年公司帮助韩老楼村、宽店村建成麻黄鸡养殖扶贫基地,对有养殖意愿的贫困户免费发放扶贫鸡,并以保护价回收,每年带动韩老楼村200多户农户发展麻黄鸡养殖业,户均增收达3000元。在黟县,县政府依托黄山黑鸡省级保种场,给每个贫困户免费发放60日龄苗鸡20羽到100羽,与贫困户达成产销协议,全县累计发放鸡苗20万余羽。“年饲养100羽以上的贫困户,当年就全部脱贫。”田传春介绍。
据初步统计,全省现有13家家禽保种场均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扶贫工作,带动贫困户脱贫770户,每年为贫困户增收4720元。
“守着丰富资源不利用,不但本地资源会灭绝,还会被他人掌控”
——多数保种企业产业规模小,链条短,尚未形成大品牌、大龙头
经过多年努力,安徽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进展很快。不过整体上“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足”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
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中心专家王俊生介绍,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为满足国人吃肉需要,我国选择引进大批外国生长周期短的瘦肉型生猪。它们长得快、瘦肉率高,而且体型大,适合规模化养殖,很快让安徽地方猪饲养量下滑,地方品种被边缘化,不少濒临灭绝。
“虽然近些年大力保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发地方猪,但整体看我省生猪外来品种的养殖和市场占有率均在九成左右,本土猪的生存依然艰难。”王俊生说,这就导致种源受制于人,依赖省外、国外的局面,对提高我省畜牧业竞争力,维护畜产品生产稳定和安全十分不利。
据了解,目前全省依然有不少地方品种群体数量有不同程度下降,44个资源品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群体生存威胁,个别处于重度濒危状态。这种局面,与过去保护观念淡薄和投入不足有关,更与开发利用不足、品种缺乏生命力有关。
田传春认为,尽管全省大部分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积极参加当地经济发展,特别是扶贫,但多数保种企业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尚未形成大品牌、大龙头,扶贫带动作用范围有限,力量不强。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地方猪保种企业防控压力大,成本高,多数经营困难,难以抽出精力参加扶贫。此外,在地方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政策扶持力度不大,产品开发挖掘深度不够,优质不优价问题依然存在。
业内人士讲一个故事:国内大量进口的英国樱桃谷鸭,实际源于北京鸭。国外培育长白猪等品种时,也曾千方百计引进我国太湖猪。“守着丰富资源不利用,不但资源会灭绝,还会被他人掌控。”田传春强调。
“探索地方资源杂交利用,使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
——坚持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以保护带开发,以开发促保护
日前,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实施意见,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意见在强调开展系统收集保护、强化鉴定评价、建立健全保护体系的同时,明确要求要推进资源开发利用,特别是重点做好开展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推进资源产业化开发方面重点工作。
据了解,2015年省政府印发意见实施“资源保护利用936行动”,目前阶段目标全部实现。目前全省共建立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47个。对现存的8个地方猪品种或类群,建立了14个保种场和1个保护区。“从目前保护得比较好的品种看,都是在市场开发利用上做的。”田传春坦言。
加大产业开发力度,需要加强科研和品种选育支撑。田传春建议要加强畜禽种质特性研究,努力挖掘和开发符合当前市场要求的种质特性,“探索地方资源杂交利用模式,使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
强化政策支持。田传春建议省财政拿出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保种主体创品牌,全力培养安徽省地方资源保种企业大龙头、大品牌。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保种企业延长产业链,引导其与“一村一品”和乡村休闲旅游有效对接。为调动保种场的积极性,还可对积极参与当地特色养殖和产业振兴的企业,在项目申报和资金分配上给予政策倾斜或作为加分项。
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是全社会的事。因此,专家呼吁要探讨新机制,积极引导相关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等更多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逐步形成多元化保护与开发的格局,合力做大做强产业,让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在乡村产业振兴和产业扶贫中发挥出更加突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