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在山东举行。合肥工业学校电子商务代表队从来自全国的36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勇夺中职组电子商务技能赛项金牌,这也是该校在此赛项中连续第二年夺金。近年来,安徽省在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上屡获大奖,人才培养水平跃居全国第一方阵,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输送出大量“能工巧匠”,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产教融合
打通“最后一公里”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产业转型创新是重要组成内容。而产业转型创新跟职业教育转型创新密切相关。安徽是人口大省,如何把人口红利转化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急需的职业技能人才?安徽省在“产教融合”上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为让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更适应企业需要,实现“产”与“教”同频共振,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省教育厅在政策、平台、改革、联动等方面积极探索,出台安徽省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和产教融合实施意见,依托行业主管部门成立覆盖主导产业的9个教学指导委员会,组建42个省内职教集团和长三角国际商务职教集团。
制造业是省会合肥的重要根基,越来越多的“合肥制造”正成为国内行业翘楚。2015年,合肥市组建成立现代职业教育集团,把相关部门、学校、企业、研究院所聚集起来,围绕着“服务地方经济”这一共同主题,向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管理、研发、操作、售后等“一站式”供给服务。截至2019年,共吸收17所中高职院校、40家规模以上企业加入职教集团。
与此同时,合肥市还投资打造了现代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该中心占地5万平方米,建有现代制造业、现代电工电子业、现代信息业、现代汽车业、现代服务业等六大技术中心。“在这座全省规模最大的公共实训中心里,不仅有各校的职教学生前来受训,很多企业也直接把员工培训放在这里。企业和学校,在这里是零距离接触。”合肥市教育局职成处副处长戈弋介绍说。公共实训中心在环境模拟、流程体验、操作规范等方面打造规范化、仿真化技能实训体验,打通了从职业院校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使学员快速适应专业岗位需要。
和合肥一样,安徽各地均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通过积极探索,安徽入选了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建设省份,合肥市成为全国首批20个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马钢集团入选国家首批产教融合型企业重点培育名单。
“现代学徒制”
探索培养新模式
在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每届高职特色班学生都会前往企业开展两个月的岗位实践,在现场积累到一些新问题和新技能后,再回到学校继续学习。这是该校开展的一项“现代学徒制”企业教学活动,是该校为推进工学交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具体实践。
“师傅带徒弟”这种传统学手艺的习俗,在如今的职业教育中被重新拾起,并加以创新。“手把手传授技术经验和心得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减少摸索的时间,尤其是一些技术门槛高的工种,有师傅指导引路,入门时间大大缩短。”安徽汽车工业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但不同于传统学徒制的是,它不仅仅是“师傅带徒弟”,而是企业、学校双方联合培养,从一开始的“订单式培养,菜单式教学”,发展到现在以“招工即招生、入厂即入校、校企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不断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据悉,近年来全省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省市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已达到149所,其中国家级试点院校19所。在这些试点院校中,校企双方共同承担人才共育、利益共享、基地共建、机构共管、校企共需、契约共守等方面责任。学生每学期分批去企业现场学习,轮流进行实践实训。这样的小班化教学,学习任务具体明确,学徒兴趣较高,考核及时,管理到位。特别是在实行5S管理的企业里,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真正感受到了“岗位练兵”的效果,在工学融合中浸染行业气质、企业文化和匠人精神。
“非遗进校园”
提炼地方特色
安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而职业教育直接培养传承技术技能的人才,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支重要力量。面对一些古老的非遗技艺因后继乏人而发展乏力的现状,职业教育肩负起了人才培养的重任。
坐落在“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歙县的行知学校,在全国率先开设了非遗专业——徽雕艺术专业,成立了全国首家徽雕艺术学校——歙县徽雕艺术学校。学校依托本土资源,将非遗传承由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改变为学校正规化培养模式,培养一批掌握歙砚雕刻技艺、徽墨制作技艺、徽派盆景技艺、徽州建筑技艺、徽州“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徽州竹雕技艺等的毕业生成为新的非遗传承人,形成了鲜明的地域职教特色。
该校负责人表示,非遗教育是特殊的教育门类,专业精髓在于操作技能的传承。为适应非遗专业发展,学校不仅聘请徽学大师担任高级顾问、砖雕大师亲临指导,还聘请十数位徽雕工艺师长期驻校和在培训基地任教;经常来校的砚雕、石雕、木雕、竹雕等专业工艺大师们带着自己的企业、资金和项目进学校,开办“大师工作室”,同时承担学校专业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他们既是工艺大师,也是企业家,同时又是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这种特殊的“校企合作”方式,既为各门类的非遗传承人提供了传承对象和传承场地,化解了诸多非遗项目后继乏人的尴尬,又为学校节约了育人成本。
据省教育厅职成处统计,目前全省已有90多所职业院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建立非遗培训班(基地)13个,年均举办非遗展演、展览、知识讲座1000余次。一批具有鲜明安徽特色的非遗项目,在职业教育的精心呵护下又焕发青春,成为地方经济文化的一张张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