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分享到 0

从“旁听生”到争当“上进生” 合肥全面扎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对于长三角来说,合肥以前只是一个“旁听生”。安徽全域都列入长三角之后,合肥迎来了更大机遇。去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期间,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擘画了蓝图。当前,合肥正努力与长三角“优等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争当“上进生”。

【区域合作】

长三角区域城市合作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在合肥市高新区望江西路和方兴大道交叉口,中安创谷科技园致力于打造全安徽省高端综合创新创业服务社区。一期自去年4月开园以来,已累计引入企业164家,其中19家来自长三角。2020年,园区营收总额83亿元,纳税总额3.1亿元。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更有利于我们将各类创新资源纳入我们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更好地服务安徽的科技创新。”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中安创谷在上海设立了中安创谷(上海)孵化基地;今年,又在上海松江布局,打造G60松江安徽科创园,服务沪皖科创联动。

探寻中安创谷的发展轨迹不难看出,这家企业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脉搏是相向而行的。合肥市发改委合作办主任牛倚林表示,过去一年来,合肥市不断推进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深化城市结对共建,不断扩大长三角区域城市合作“朋友圈”。

一方面,合肥上海产业园、包河经开区挂牌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加快与长三角企业产业协同、分工协作。同时,合肥还积极推动与上海市杨浦区达成战略合作,谋划推进数字文创等重要合作事项13个;深化与杭州市战略合作,重点就加快梦想小镇建设等6个方面开展合作。

此外,全力推动四个城区与沪苏浙相关城区开展全面合作,强化长三角优质资源导入,蜀山区、庐阳区与上海市黄浦区成立长三角主要城市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联盟;推动包河区与杭州市余杭区达成全面战略合作。

【科技创新】

持续深化与上海张江科学中心的“两心同创”

几年前,合肥与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合作,在国内率先建成了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这个系统运行4年多来,合肥市地下管网事故发生率下降了60%、风险排查效率提高了70%。

合肥的这一探索与实践,也得到了国家部委的高度认可,应急管理部将其总结为“清华方案·合肥模式”。目前,合肥的做法已推广到全国30多个城市,其中就有同处于长三角的马鞍山、徐州等。本月初,安徽省决定将这一做法在全省推广。

从更大的层面来说,最近几年,因为集聚了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得益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合肥,一系列原创性的重大科技成果相继诞生,让这座城市频频以“黑马”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作为“创新高地”,合肥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的道理,持续深化与上海张江科学中心的“两心同创”。为了加快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合肥市参与建立了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高校院所应用型科技成果资源库,累计向1400家单位租用仪器设备,面向社会发布成果1700多项。

当前,中科大同步辐射实验室与上海光源在加速器技术、同步辐射应用及大科学装置共享等方面,开展密切交流合作;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与上海电气、上海核工程设计研究院等单位,也开展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部件的工程设计和研发。

【产业协同】

G60环境产业合作示范园去年产值102亿

提到合肥的美食,小龙虾是绕不开的话题。当前,合肥市养殖的龙虾大约有六成都销往了长三角地区,市内各规模龙虾基地与上海、南京、常州等国内大型龙虾交易中心也长期合作。合肥小龙虾在长三角备受青睐,只是产业发展受益于一体化发展的一个典型。

产业领域协同发展,更是直接助推了地区经济的阔步向前。牛倚林透露,落户蜀山区一年多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环境产业合作示范园已经汇集了以水环境处理、大气环境检测、土壤环境治理等领域的重点企业127家,2020年实现产值102亿元。

当前,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已经启动建设、长鑫二期已开工建设;长三角“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启动规划;中航锂电、比亚迪等一批重大项目也在加快推进。

“大项目”之外,大平台也不甘落后。去年8月底,合杭梦想小镇(滨湖卓越生态城)产业创新中心、滨湖金融小镇同步开园。如今,前者已入驻企业13家;后者也吸引了71家金融、类金融机构落户,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基础设施】

合肥铁路运营里程在长三角排名第一

“滴”、“请进站”,这样的提示音,在合肥轨道交通线网无数次响起。得益于“合肥轨道”公共服务APP将安康码嵌入乘车码核验,乘坐地铁变得更轻松。到6月中旬,这款APP累计注册用户突破400万,成为轨道支付的首选。

为了深化长三角城市交通融合,合肥轨道交通集团还狠抓落实,已实现上海、杭州、南京、合肥、宁波、温州6个城市轨道交通二维码手机扫码过闸“一码通行”。

合肥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是合肥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年以来,商合杭高铁、合安高铁全线通车,合肥动车所、新合肥西站建设加快推进。目前,合肥铁路运营里程在长三角排名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沿江高铁3条干线铁路、合肥至池州、合新六等2条城际铁路、合肥新桥机场S1线等,还被纳入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这些项目建成之后,对于长三角来说,将有更大利好。

除了轨道交通,路网的布局也在进一步优化。目前,合肥高速路网已经形成“一环七射四联”格局,G40沪陕高速、G42沪蓉高速、G50沪渝高速、S17合淮阜高速等七条高速公路在合肥交汇。当前,还有11个与合肥有关的国省干线项目在建。

在水运方面,引江济淮工程、合裕线扩能改造工程、合肥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项目加快建设合肥还将积极参与打造世界级港口群,推进与宁波舟山港、上海港开展铁海联运、江海联运。在航空方面,合肥将以新桥机场为依托,与沪苏浙合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

【生态治理】

上半年主要入巢湖河流水质全部达标

“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为合肥加快推进巢湖治理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湖清水入长江,清新空气润下游”,已经成为合肥的不懈追求。

在各方努力之下,今年1-6月,巢湖水质均值均为Ⅳ类,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全部达标。同时,合肥还积极推进滁河等跨界河流水污染防治,联合六安市定期开展丰乐河、杭埠河流域联合监测和现场巡查。

合肥还大力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骆岗生态公园,打造长三角城市群“绿肺”。通过推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合肥市PM10、PM2.5平均浓度连续6年实现“双下降”。通过严格执行合六大别山生态补偿协议,目前累计拨付生态补偿资金达2亿元。

【对外开放】

中欧班列累计发运量已经突破1700列

“嘀—嘀—嘀”……8月10日上午,在合肥北站物流基地,一台龙门吊把一个个集装箱吊装到中欧班列上。这辆满载着“安徽造”的列车,最终将到达德国汉堡。这样的场景,中欧班列司机樊光峰再熟悉不过,“刚开始整个堆场集装箱就一层,还放不满,现在集装箱都堆到了三层。”

为了高质量打造内陆港,合肥市持续加强与上海、宁波等长三角区域交流合作,推动合肥中欧班列和铁海联运高质量发展。目前,合肥中欧班列可点对点直达14个国家,累计发运量突破1700列,海铁联运发送超12万个标箱,实现进出口贸易额超470亿元,中欧班列合肥向欧洲方向发运量位居长三角城市第二。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之下,中欧班列是合肥对外开放合作不断获得新突破的见证。牛倚林表示,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揭牌以来,第一批89项省级事项的赋权加快承接落地,5项工作入选安徽自贸试验区首批10个标志性建设成果。

今年以来,合肥市还成功举办了世界显示产业大会,集中签约项目46个、总投资267亿元;举办中国(合肥)数字经济创新峰会,与阿里云、趣链、网易有道等11家数字经济重点企业签署协议。

【公共服务】

上半年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超2.25亿

作为先发城市,同处于长三角的上海、南京和杭州,集聚了众多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而合肥市也善于借力,巧用资源,全力提升公共服务标准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在营商领域,合肥已与长三角41个城市实现“一网通办”,77个事项异地通办、49个服务入驻移动端应用;还建成了长江经济带跨省通办线上专区,实现16个高频事项异地可办,设立了14个线下“一网通办”专窗。

在医疗卫生领域,合肥市不断简化异地就医备案管理、扩大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完善异地就医信息系统等工作。今年上半年,合肥市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7924人次,医疗总费用2.25亿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教育领域,合肥市也在着力推动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牵头构建长三角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联盟;并加强长三角优质资源的引进。比如,包河区已与上海市徐汇区签订“教育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推进16所学校结对共建。(图文来源:方佳伟、高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