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分享到 0

脱贫攻坚体育有为 乡村振兴接续奋斗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就有了“小康”的最早记载。两千多年后,小康社会已经在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困扰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成为了历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

2021年2月25日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在此过程中,全国体育战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将脱贫攻坚作为政治任务。充分发挥本行业在脱贫攻坚战中的特有优势,实施体育扶贫工程,推动体育工作与扶贫工作深度融合,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进程,探索了“体育+”的扶贫工作新模式,并将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继续发挥体育的优势和作用。

“体育+”扶贫模式成效显著

突出体育特色,开展赛事扶贫,构建“体育+”扶贫模式一直以来都是体育系统开展扶贫工作的优势。

很多人知道代县,是因为位于代县的雁门山上,有“中华第一关”之称的雁门关。但在过去很长时间里,雁门关景区的开门迎客时间都只有春、夏、秋三季,冬天因为天气原因,往往游客很少,景区索性闭门谢客。随着雁门关国际骑游大会的举办,雁门关景区的知名度、影响力与日俱增,现在就连冬天游客都络绎不绝,景区以及周边产业实现了“全年盈利”。

距离代县不远的繁峙县,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民间传统艺术、特色小吃众多。可“酒香也怕巷子深”,由于体制机制不健全、思路不开放、人才短缺,优质旅游资源很难转化成“真金白银”。高水平体育赛事是叫响城市、地域品牌的最佳渠道和平台,通过以寻找美丽中华定向越野赛、奥跑中国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水平国际、国内比赛,诸多景点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大大激发了当地旅游产业活力。

数字会说话:近些年两县旅游人数增长10%至20%,直接收益增长近200万元,间接收益1000万元,带动近1000名贫困户通过农产品出售、务工等获益。

在贵州织金、广西马山、河北尚义等地,高水平体育比赛也纷纷落地,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体育赛事成为当地助力脱贫攻坚的有力增长极。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跳出体育干扶贫

在做好赛事扶贫、捐赠物资等传统扶贫模式的基础上,国家体育总局积极转变思路,跳出体育干扶贫,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大力推动产业扶贫,按照“惠民、急需、环保、可持续”四项标准精选帮扶项目,积极开展了医疗、饮水、出行等领域扶贫项目。

考虑到代县山区群众居住“散、远、穷”的实际状况,贫困群众基本医疗较难保障的突出困难,国家体育总局向当地6个乡镇捐献了9辆电动汽车,用于巡回医疗、免费义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同时完成了20个覆盖人群在500人以上的村级卫生室的新建、改扩建。发挥体育系统优势,加强对医务人员科学健康技能的培训指导,推进防病治病的关口前移,打出了漂亮的健康扶贫“组合拳”,探索了健康扶贫的新路径。

繁峙县金山铺乡农发村是个移民村,1999年由全乡24个村整体移民组成。来到新村子之后,村民面临的最大困难的就是产业支撑不足。2018年开始,在村委会的带领下,当地村民搞起了吊袋木耳项目。为了支持当地产业发展,创新扶贫模式,国家体育总局提供的60万元帮扶资金主要用于10个木耳种植大棚建设,购买木耳菌棒的60万元则由村集体、合作社自筹,合作社每年向村集体缴纳6万元分红,用于村贫困户帮扶。全新的模式不但实现了该村吊袋木耳的产业化经营,为贫困户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还通过“共同投资”的形式,让合作社、村集体参与性更高。村支部书记郝常喜说:“新模式很好,大家觉得干的是自己的事,越干越有劲头。”保守估计,仅吊袋木耳种植一项,村子全年收入就能达到150万至200万元。

这些项目直接扶持繁峙县、代县龙头企业和合作社15个,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393人,实现义务教育帮助贫困人口1625人、基本医疗帮助贫困人口19108人、饮水安全帮助贫困人口1456人,切实增强了繁、代两县脱贫“造血”功能,体现了真扶贫、扶真贫。

构建体育大扶贫格局

国家体育总局定点帮扶山西两个县长达27年,同时布局全国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的体育事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了大量资金,不仅帮助山西繁、代两县脱贫摘帽,也帮扶全国贫困地区的体育事业迅速发展。

2018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了《关于体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得到各地体育部门的积极响应。各省体育部门也按照本省的部署安排,既帮扶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又通过开展体育扶贫工程,为体育事业发展拓宽路径、弥补短板,促进了体育大扶贫格局的形成,拉近了体育同人民群众的距离。

湖北、甘肃等省体育部门制定了推进体育扶贫工程的三年行动计划,广西、贵州、山西、宁夏、河北等地制定了具体的落实措施,以体育赛事为平台推动当地贫困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实施意见》的出台推动了体育扶贫的蓬勃发展,形成了脱贫攻坚、体育助力的良好局面,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了体育力量。

与此同时,国家体育总局积极主动发力,持续帮扶贵州织金县推动体育事业发展,自2018年以来,先后投入经费、物资等合计2090万元。支持织金县修建生态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和一座全民健身中心,该全民健身中心是织金县的第一个公共体育设施,弥补了织金县无综合体育场馆的空缺。

乡村振兴的体育路径

体育扶贫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力量。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体育扶贫工程是创新发展体育工作的一条途径,打通了传统体育领域和小康生活之间的边界壁垒,扩大了体育在乡村的发展,弥补了乡村体育短板,拓展了体育的发展路径,让体育运动在农村真正扎根,让晨练、晚练和健身活动融入乡村百姓生活,让体育变成乡村治理和全面小康的重要载体。通过加强健身指导和就业能力培训,立足区域特色融合发展体育产业,打通小康社会乡村体育的增长极,扩展新时代大众体育的发展路径等思路和举措,拓展体育对乡村振兴的“辐射范围”。

在后续的工作中,要持续深化赛事扶贫行动,充分发挥体育赛事聚人气、影响大的综合带动效应,因地制宜地实施体育赛事向乡村的转移计划。要持续实施体育综合体行动,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美丽宜居乡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废弃工厂、闲置农房、荒地等资产资源,打造各种具有体育特色的综合体,带动体育旅游、竞技表演、健身休闲康养等相关产业发展,带动乡村稳定增收。要持续实施体育设施扶贫行动,加大乡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公共体育场、社区健身中心、健身步道、农村健身工程等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因地制宜新建、改建一批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促进农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增强农民体质,防止因病返贫。要持续实施体育产业扶贫行动,将体育产业发展作为行业扶贫的重要抓手,引导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产业扶贫,带动乡村体育产业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要持续实施体育明星扶贫行动,组织体育明星、奥运冠军参与乡村体育振兴的各类活动,宣传体育精神,弘扬体育正能量,向农村传导体育精神,传授科学健身技能,弘扬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要持续实施体育彩票扶贫行动,利用体彩公益金资助建设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实施好农村的扶贫健身工程,推进建设美丽乡村,健康乡村,全民健身乡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