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潜山市官庄镇坛畈村的桑皮纸制作技艺传习基地,非遗传承人刘同烟正在为游客们介绍桑皮纸的制作流程。蒸皮、露漂、拌浆……一道道步骤经过展示与介绍,这一复杂的传统技艺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桑皮纸称为“纸类活化石”。官庄桑皮纸生产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至明清时已成规模。2008年,“官庄桑皮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刘同烟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潜山桑皮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皮纸”传统作坊,今年6月,潜山市利用原坛畈小学闲置校舍,科学规划,建成占地5000平方米,集研学体验、科普实践、传习教学、技能培训、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桑皮纸传习基地。
基地通过实物展示、操作体验、视频展播、大师讲解等方式演绎桑皮纸制作全过程,让游客充分感悟非遗文化的魅力,为潜山的旅游增添了新的亮点。
在成品展示区,刘同烟指着一张纸介绍起来,纸张外表看似普通,实则是一张“故宫修复纸”,相比其它纸张具有更为复杂的制作流程。
2004年,世界基金会为北京故宫修复倦勤斋征集用纸。故宫专家寻寻觅觅,最终找到了刘同烟家。专家考察了他夫妻俩生产桑皮纸的全过程,对纸样进行了检测,结果酸碱度能达标,但拉力不够,抗折度不强。带着这个难题,刘同烟夫妇连续多日攻关,凭着多年的生产经验,重新在选皮、检皮、蒸煮、打皮等环节上进行多次试验,终于生产出故宫所需要的桑皮纸。经专家检测,工艺达到清乾隆时期的手工制作水平。
潜山市文化馆副馆长郑菊琴表示,该基地的建成将丰富当地的旅游业态,延伸产业链条,扩大桑皮纸的影响,同时促进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带动民宿和农特产品发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