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产业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技术要求高、用工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且极易受气候和市场影响,本轮蔬菜产品涨价,造成近期蔬菜田头价猛涨的主要原因为:一是气候异常影响。秋冬季播种的蔬菜主要以“中低温型”为主,在不正常的温度条件下生长发育也受抑制,推迟产品上市,导致当前蔬菜市场暂时性短缺。现在本地供应市场的大部分是设施蔬菜基地。入秋后,持续高温少雨,大棚秋茬蔬菜种植难度大,生产减缓,产量降低;国庆节后又遭遇气温骤降,直接影响蔬菜成熟采收。二是生产成本影响。蔬菜生产成本(肥料、用工等)增高约三成,如尿素上半年售价在2000元/吨、近期售价达3200元/吨;PO农膜上半年售价在13.0元/公斤、近期高达16元/公斤,钢材价格翻番,人工成本从上半年的80元/日、近期高达130元/日,另外,还出现用工难求的现象,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也推高了近期蔬菜产品的市场价格。三是种植茬口影响。历年秋季的叶类菜价格很低,而春节期间价格较高,部分菜农为了减少损失主动调整种植结构,将茬口安排在冬春季集中上市。四是外调蔬菜量影响。据合肥周谷堆统计:全国蔬菜产地中,甘肃、宁夏高山菜进入上市尾期,内蒙、东北遇到寒潮,南方海南、福建等地蔬菜还未大量上市,尤其国庆节后,山东、河北、陕西、内蒙雨水多发,气温骤降,造成部分蔬菜生产基地被淹,导致短期内外调蔬菜供应减少,价格上涨。
10月27日,市农业农村局会同市财政局赴包河区、庐江县等地走访一线蔬菜生产基地,通过走访了解,前期气候影响逐渐减弱,合肥市在地蔬菜种植面积较上年同期增加,生产较为充足,特别是设施大棚蔬菜长势良好,本地供应量逐步增加。26日起,蔬菜价格已呈下降趋势:白菜21日田头价3.5-5元/斤,26日田头价2.5元/斤,27日田头价1.7元/斤,随着气候好转和外调蔬菜增加,预测市场价格将进一步下调。
近年来,合肥市进一步加强“菜篮子”产品自给能力,不断提高蔬菜产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信息化水平,突出主产区、优势区特色,不断满足市民多样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据统计,今年1-9月份,全市本地常年蔬菜在地面积保持在35.19万亩,9月底在田面积高于去年同期17%。1~9月累积播种面积124万亩,已完成全年任务94%;蔬菜总产210.5万吨,已完成全年任务93.9%,蔬菜产能稳定增长。同时,合肥市还继续与周边11个县(市)开展蔬菜合作共建,鼓励都市圈周边地区种植蔬菜,丰富省会城市菜篮子供应,今年合作共建基地已上市供应合肥安全优质蔬菜产品超9000吨,增加了合肥蔬菜市场供应数量,丰富供肥蔬菜品种,实现双方互补、共赢发展。(图文:韩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