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剧场观看新创精品大戏,跟着人工智能产品练习英语口语,坐在农家书屋里享受阅读时光……从淮北到江南,精彩的文艺作品、新颖的文化产品和便利的文化服务正在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昂首阔步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幸福大道上,江淮儿女不仅收获物质的富足,更获得文化的充实、精神的享受。
精品迭出,徽风皖韵绽芳华
近日,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创排的大型黄梅戏《不朽的骄杨》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精彩演出。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百部”创作计划项目,《不朽的骄杨》自推出的半年时间里,先后登上安庆、合肥、北京等地舞台,激扬红色旋律,唱响英雄赞歌。
“我们把革命烈士杨开慧的故事搬上舞台,体现着黄梅戏在新时代传承创新的探索。”作为《不朽的骄杨》的导演和主演,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英雄来自于人民,创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过去的一年,徽风皖韵绽放芳华,精品力作喷涌而出。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摘得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等3个重磅奖项,创造了安徽省在该项评选中的历史最好成绩;话剧《今夜星辰》进京参加全国庆祝建党百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黄梅戏《百鸟朝凤》、歌剧《风雪大别山》等16个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黄梅戏《共产党宣言》获得武汉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科幻文学作品《奇迹之夏》上榜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吴美莲喜摘“梅花奖”……全省文化战线紧扣时代脉搏、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挖掘江淮文化富矿,推出优秀文艺作品,培育文艺领军人才,“文化皖军”已在全国成为一支有特色、有影响的生力军。
强筋锻骨,软实力变硬支撑
日前,安徽省全新版权登记服务系统——“安徽版权在线”正式开通并上线运营,这是安徽省文化产权交易所便利版权登记、助推作品转化交易的最新成果。
“文化+科技”跨界融合不断丰富企业新业态,版权产业也借助科技东风,实现跨越式发展。“安徽版权在线运用区块链技术、指纹识别技术,对数字版权进行24小时存证,并提供登记、确权、颁证电子一体化流程服务,可实现一键式上传,快速生成著作权证书。”安徽文交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省作品版权登记数量连年成倍增长,2021年版权登记数量较上年增长一倍以上。
过去的一年,安徽出版集团和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双双第12次被认定为“全国文化企业30强”,芜湖三七互娱网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跻身“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企业名单;安徽教育出版社等23家企业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阿拉伯语学前教育课程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等4个项目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其中入选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五;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魅力安徽》外宣专版在美国《侨报》、法国《欧洲时报》和俄罗斯《龙报》刊发;3000余种图书集中亮相第28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共享书店”“有戏安徽”等跨界融合品牌成为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文化新兴业态不断涌现,文化“走出去”加快步伐,放眼江淮,文化“软实力”正在变成强有力的“硬支撑”。
惠民共享,精神食粮送万家
亮堂的书屋清新整洁,空调送暖,驱走冬日的寒意;丰富的藏书摆满书架,书香馥郁,涵养山村的气质。近日,记者来到来安县杨郢乡宝山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除了能免费借阅图书,还提供免费Wi-Fi联网、免费电脑上网等服务。
“全县农家书屋已经实现‘数字化’全覆盖。”来安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冯佳佳指着墙上张贴的“数字农家书屋”使用说明介绍,群众扫描二维码,下载“数字书屋”App或关注“徽乡悦读”微信公众号,就能进入数字农家书屋。“数字农家书屋提供海量资源,既能读书、看纪录片,又能听戏曲、学技术,乡亲们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待在家里,都能随时享受数字化阅读的便利。”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让百姓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始终是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过去的一年,全省127个公共图书馆、123个文化馆、89个博物馆、21个美术馆、1437个文化站,共1797家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向公众敞开大门;村级文化中心超17400个,覆盖率提高到98%;94%的县级以上公共文化场馆接入安徽文化云平台;蚌埠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农家书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送戏进万村”等文化惠民工程,全面覆盖全省1.5万多个行政村,不断补齐农村文化建设短板……文化大餐更快更好地送到家门口,为城乡居民畅享全面小康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