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分享到 0

安徽:打好“组合拳” 推进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实施一产“两强一增”行动计划,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大力推进科技强农,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绿色循环发展、数字赋农等行动;大力推进机械强农,加快优势农机制造产业集群建设,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和农田宜机化水平;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实施工资性收入倍增行动,稳定乡村公益性岗位,扩大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机会。

实施二产“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实施优质企业引育行动和质量提升行动;着力扩大发展总量,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新材料4个优势产业向万亿级迈进,加快建设智能家电、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10个超千亿级产业;着力增强发展效益,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推进工业互联网赋能增效。

实施三产“锻长补短”行动计划,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开拓内贸市场,实施皖美制造、皖美农品、皖美旅游、皖美味道行动;拓展外贸市场,实施外贸发展提升行动;做大消费市场,开展皖美消费行动。

1月11日,凤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园里,农民在忙碌着。该项目占地1180亩,实行智能化水肥控制、自动化种植系统、自动化物流系统等20多项技术,采用无土椰糠栽培。安徽日报记者 李博 摄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扎扎实实抓好推进实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报告用大量的篇幅阐述了今年安徽省实施行动计划的目标、路径和措施。出席省两会的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对于做优做强做大三次产业基础,加快构筑安徽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要进一步打好产业“组合拳”,释放产业协同升级的“乘数效应”,带动全省发展能级的整体提升。

“两强一增”

加快农业强省建设

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离不开做大做强农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一产“两强一增”行动计划,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强调农业是稳定经济社会的“压舱石”,要大力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这成为参会代表和委员热议的话题。

省政协委员、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表示,实施“两强一增”行动,契合中央精神、符合安徽实际,有利于提高我省农业科技、农机装备水平,补齐农业生产体系的短板,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亩均产出率,促进农民增收,充分体现了“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安徽见行动”。

“为扎实推动‘两强一增’尽快落地,我们出台了《主要任务分解表》,将53项主要任务分解到31个省直部门和16个市,将我厅承担的44项任务分解到33个处室(站)。下一步,将建立清单化、闭环式工作机制和定期调度、定期通报制度,把握重点任务、工作要求、时间节点,推进任务落地,确保层层有责任、件件有人抓、事事能落实,迅速在全省掀起‘两强一增’热潮。”卢仕仁说。

来自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去年,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达65.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预计达82%,均处于全国领先。农民收入增速预计达11.7%,高于全国增速。

“《政府工作报告》中,我最关心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内容,特别是农民增收方面的政策。”省人大代表杨华说,报告专门拿出一个段落谈大力促进农民增收,令人倍感振奋。报告提出要实施工资性收入倍增行动,强调通过改革增加财产性收入,要求壮大经营性收入,提升转移性收入。这些举措针对性很强,有具体目标也有详细措施,这说明今年政府对农业农村投入会进一步加大,农民会得到更多实惠。

提质扩量增效

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二产的‘提质扩量增效’,短短6个字,都抓到了点子上,发展制造业尤其要在提高发展质量上下功夫,提升产品质量,打造优质企业。”作为合肥一家传统制造业企业的负责人,省人大代表唐祥先对制造业发展的话题十分关注。

他表示,在他所从事的液压行业中,一些高端设备还依赖国外进口,购买设备往往花费了大量资金和时间成本,如果能实现国产化替代,整个行业、产业的发展效益会有很大提升。

“人家的产品优势在于附加值高,因此我们发展制造业要从产品质量和企业发展效益入手。”唐祥先建议,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也要加大对传统制造业的关注与扶持,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智能制造”,促进转型升级,让传统制造业插上“科技翅膀”。

对于新兴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省政协委员卢立新十分关注且作了大量“功课”。他建议,要提升技术研发整合能力,打造芯片和软件研发产业链,并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加快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场景应用。

“目前,以合肥、芜湖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地为支撑,我省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已经在全国占一席之地,但仍需提质扩量增效。”卢立新建议,鼓励和支持我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汇聚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提升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同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重点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这两年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我们纱厂智能化率超过50%。”省人大代表、安徽华茂集团董事长倪俊龙介绍,该公司纺纱工厂经过智能化改造后,每万锭用工从过去的50人下降到14人,生产成本下降近40%,能耗下降5%,劳动生产力大幅提升,去年利润实现翻番,这都得益于智能化改造。

倪俊龙建议,政府应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传统产业全方位、全产业链进行技术改造,以智能制造为抓手,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分类制定传统产业实施智能制造行动计划,推动企业智能化制造步伐。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在各个行业树立标杆企业引领示范,推动本行业实施智能制造。

“工业互联网是‘十四五’安徽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抓住的重要风口、必须抢占的关键赛道。”省政协委员陶仪声认为,我省工业互联网发展具备很多优势,工业应用场景丰富,网络基础不断夯实,平台培育初见成效,创新应用持续扩大。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短板。陶仪声建议,强化工业互联网基础支撑,推进企业内网升级,开展外网建设。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支持家电、汽车、新型显示、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工业互联网新模式,加强网络化协同;优化工业互联网发展环境,综合运用财税政策,加大对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政策扶持,提升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锻长补短”

推进外贸与消费实现新提升

皖美制造、皖美农品、皖美旅游、皖美味道……三产“锻长补短”行动中,提出了这些具体行动。省人大代表童俊杰认为,要深挖农村市场消费潜力,各地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探索“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经营模式,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效益。通过优质产品供给,培养新的消费增长点,让皖美农品更丰富多样,让皖美旅游更多彩绚丽,让皖美味道更记得住乡愁。

同时,要完善乡村商业网点布局,提升乡村商业体系的承载能力,满足消费市场多样性需求。鼓励餐饮连锁企业向乡村延伸采购链,生鲜快递服务企业向乡村延伸配送链,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向乡村延伸信息链,餐饮食品等“老字号”企业向乡村延伸品牌价值链。

“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是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举措。”省政协委员、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杨莲娜说,要积极助推皖企抢抓RCEP机遇,实现安徽更高水平开放。

“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实施。RCEP内容广泛,涉及全球最大区域,总体上开放水平和规则标准较高。”杨莲娜表示,有关部门要深入研究RCEP规则,打造“一站式”投资与贸易服务平台,提供原产地证书签发、知识产权、商事调解、涉外公证等服务。

杨莲娜认为,伴随着RCEP的实施,建议我省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结合自贸试验区不同片区的功能,有选择地进行产业开放或政策改革的压力测试和创新鼓励。皖企也要适应新的竞争格局,用好原产地规则,积极扩大出口,在伙伴国家建立海外直采中心,加大原材料及中间产品的进口,拓展跨境价值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