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归雁衔绿山岗,处处春潮涌动。“新农人”张凯强的500亩蔬菜基地位于濉溪县四铺镇五铺村的绿色家庭农场,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钢构大棚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蔚为壮观。
进入大棚,夹杂泥土清香的热气扑面而来,蔬菜基地大棚里码放着新收割的芹菜,水灵鲜嫩,泛着亮光,大棚的另一边,还有大片未收割的芹菜,挺直鲜嫩,绿意葱茏。大棚里,菜农们剪根、打捆、清洗、装箱、上车一气呵成。
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工作的重心发生了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其要在人。
90后农村小伙张凯强在2016年10月回乡创办了这片蔬菜基地。他扎根基层,在农村历练才智、绽放才华、赋能乡村振兴,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乡村创业致富带头人。
从最初的十亩地到与村干部沟通协调流转了100多亩土地,再到目前的建有标准化塑料大棚600余栋,种植面积1000亩的规模,这其中离不了张凯强的勤奋肯干、虚心好学,更少不了四铺镇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大力支持。
“现在蔬菜面积扩大了,建了一座保鲜库,政府扶持了20万元,今年又衔接乡村振兴资金,扶持了198万元建设了标准化钢架大棚。”张凯强捧着刚收割下来的芹菜,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春吃芹菜正当时!芹菜4月初就上市了,现在正是鲜嫩美味的时候,特别是俺们农场里的芹菜,实心无筋、清脆爽口,来晚了买不到!”
“最初在自家的10亩地里试种香芹,我的简易棚是临时搭建的,地里的芹菜苗长得稀稀拉拉,参差不齐、高矮不均。”幸福来自实干,回忆起当初返乡成为“新农人”,张凯强历历在目。
大面积种植时,张凯强感到自己的那点儿技术跟不上了。他一边去外省芹菜主产地学习,一边聘请省农科院的蔬菜种植专家寻求帮助,品种对路,栽培合理,现在农场里种出来的芹菜吃起来无丝无渣一点都不“柴”,口感特别好。
张凯强说,为了降低蔬菜销售成本,提高销售效益,基地还申报通过了“淮优”公共农产品品牌,将优质蔬菜搬到了线上销售,提升了产品知名度。目前蔬菜基地每年生产芹菜1000万斤、上海青560万斤、包菜100万斤、花菜150万斤,能够保证全年有菜出产,有菜销售,保证一年四季销售无“空窗期”,产品主要销往上海、南京、合肥、徐州等长三角地区,年销售收入约1000万元,纯利润180万元左右。
据介绍,该基地还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目前通过合作社带动周边五铺村、五里铺村、侯庙村等村庄10位种植户发展蔬菜生产,周边350余名群众从事蔬菜生产。
去年六月,张凯强还牵头成立了濉溪县芹菜种植青年社,以“青年助力现代农业、青春赋能乡村振兴”为宗旨,凝聚返乡青年力量,使蔬菜产业变身助力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四铺镇通过人才返乡、资金注入、设施农业建设,促进农业产业良性发展,引导树立品牌意识,加快精品发展步伐,以“调优结构、调大规模”为思路,逐步实现了芹菜品种优良化、基地规模化、销售市场化,把小芹菜发展成大产业,芹菜种植走出了一条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精致农业发展道路。同时该镇加强人才培养,发展、形成一批懂政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代表。(文/闫肃、苏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