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在地小麦种植面积201.8万亩,应防任务为403.6万亩次。截至23日,合肥市小麦赤霉病已防治面积406.5万亩次,占应防面积的100.7%,如期完成小麦赤霉病“两次防治”任务(在全面实施二次预防的基础上,部分田块开展了第三次预防)。今年小麦生育期与早发的去年相近,较常年早4-5天。去年同期防治进度99.96%,与生育期相近相符。
赤霉病是严重影响合肥市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有小麦“癌症”之称,可防不可治。小麦受害后千粒重下降、面粉质量差、商品价值降低,病麦含有致呕毒素和类雌性激素等毒素,人畜食后可引起急性中毒。赤霉病预防“窗口期”短,技术要求高,一旦错失良机或防治不力,不仅会造成夏粮严重减产和品质大幅下降,还会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为切实做好赤霉病防控工作,夺取夏粮丰产丰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农业农村局精心组织,始终把赤霉病防控作为农业农村工作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作为农业防灾减灾的硬任务,高标准、快节奏抓紧抓实。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即“明、早、准、畅、实、快”六字诀。
责任明。以市政府分管市长为指挥长的合肥市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指挥部下发《2022年合肥市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方案》,明确要求要认真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并把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纳入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内容,严格考核奖惩。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靠前指挥,亲自调度,要求以责任落实到位、工作部署到位、资金投入到位、宣传发动到位、服务监管到位,确保小麦赤霉病防控成效。
准备早。去年下半年市财政便把赤霉病防控补助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市级1000万年前便下达,各县(市)及时到位配套资金1273.46万元,比去年增加11.34%。为防止出现物资短缺现象,提前招标农药、检查维修药械,备案防治组织。保证资金、药剂药械、组织力量等足够满足防治需要。截至23日,全市已投入统防统治组织399个,投入现代植保机械1328台/架,开展统防统治防治面积358.32万亩次,占已防面积的88.15%。合肥市在省植保无人飞机防治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管理平台上备案赤霉病防治组织564个,植保无人机1480架,备案数量大于实际投入数量,有备无患,保障了防治各项要素充足。
测报准。合肥市拥有较为完善的病虫测报体系,全市共设立乡镇测报点25个、市县共建共管基层测报点16个,保障了病虫监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防控关键时期,在测报点及各县(市)植保站调查基础上,及时进行病虫趋势会商2次,预判流行态势,发布赤霉病防控技术意见及防控专题气象服务简报共7期次,为种植主体提供赤霉病防控技术指导精细化气象服务。
信息畅。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影响,采取线下线上“双轮驱动”、“双管齐下”。线下化整为零,以乡镇为单位召开赤霉病防治现场会,发放明白纸、悬挂横幅,掀起防治热潮;线上全面铺开,电视、小喇叭、抖音、微信小视频、防控“直播间”等多形式带动群防群治、联防联控,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防控技术落实到田”。
措施实。坚持两次防治不动摇,强化“好时机+好药剂+好药械+好平台+好品种”全程绿色防控五好技术。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扶持一批“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的专业化防治服务队伍。坚持一日一报制度,自4月6日起,合肥市对防治进度、资金落实、机械数量、组织数量等实行赤霉病“窗口期”日调度。坚持全面推进行政人员+技术人员+防治队伍“三位一体”网格化包保服务。在市级层面,成立5个市级指导服务组,包联13个县(市)区、开发区,分片指导防控,督促工作落实。在县乡(镇)村层面,建立县、乡(镇)、村三级防控网格13个、73个和1005个,高标准、快节奏推进赤霉病防控各项工作落实落细。防前有监测预警、防中有过程监督,防后有效果评价。
反应快。赤霉病防治“窗口期”短,合肥市举全市之力与时间赛跑,抢抓天时地利防治,做到能防快防、应防尽防。市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指挥部集中部署、统一调度、协调指挥。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各级党委政府及农业农村部门齐心协力,完善“市督导、县负责、乡为主、村落实”工作机制,实现“1+1+N”防控工作机制落实落地(即每村落实1名乡镇包联干部、1名技术人员、1个或N个专业化服务组织和一定数量的防治机械)。建立起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赤霉病防治队伍,坚决打赢赤霉病防控硬仗。(文/合肥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