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分享到 0

守护青山绿水,加快建设环境优的美丽安徽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安徽省加快建设环境优的美丽安徽,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推深做实林长制、生态补偿制等生态改革,纵深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碳达峰碳中和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全面启动“四条生态廊道”建设等,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新改善。

保护生态,生态也会回馈。监测显示,去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34.9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84.6%,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3.5%,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目前,全省森林面积626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0.22%。

“双碳”目标引领

全面绿色转型

近日,宝武集团马钢技术中心传出消息,马钢牵头承担的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智能传感器”专项正式启动。项目聚焦“特种钢生产关键参数在线检测传感技术开发及示范应用”,周期3年,成果应用后将提升马钢特种钢“高效、智能、绿色”水平,轧制废品减少20%,能源消耗降低5%,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万吨。

“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随着“双碳”目标提出,经济社会发展迎来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

去年以来,“双碳”工作亮点频现。安徽省在全国率先推出“碳指数”服务,在全省统计部门企业联网直报平台上线,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节能降碳在线“诊断”;浦发银行合肥分行与苏州分行联合落地全国首笔碳中和挂钩贷款,这种模式下,企业融资成本随着碳减排量的上升而下降;芜湖长江LNG(液化天然气)船舶加注站成功完成首船加注,标志着全国内河首座岸基式LNG加注站建成并投入试运营;全省首笔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落地……

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离不开科技和产业支撑。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是安徽省大力培育壮大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管行业就要管产业。去年起,省生态环境厅牵头负责推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由环境监管向环境监管与产业发展并重转变,组成工作专班,强化顶层设计,“双招双引”战场上打出系列组合动作。如确定第一批重点合作园区、重点培育企业、重点项目名单,推动中国环科院在合肥成立“科创中心”,借力省内外商协会搭建招引平台,与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织参加会展等。产业发展整体呈现活力增强、快速发展的态势。

“我们正着力构建‘1235’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架构,‘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是产业总产值达8500亿元。”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以降碳、节能、减污与经济增长相融合为核心,以“双招双引”、培育壮大为发展路径,以龙头骨干企业、产业集聚园区、研发创新平台为发展支撑,发展新能源、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碳中和五大板块,为全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减污降碳作出更大贡献。

污染防治攻坚

改善家园环境

江河湖泊,是大自然的馈赠,是流域人民的福祉所系。作为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省份,安徽省以大格局认识大战略,以大修复促进大保护。保护长江,安徽省突出抓好治污、治岸、治渔三件大事,聚焦“水清”“岸绿”“产业优”,推深做实关污源、纳统管、护物种、禁新建、建新绿、减存量、进园区、强机制;整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实打实贯彻长江十年禁渔令。去年,安徽省长江流域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2.7%,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

治理巢湖,合肥市推动新一轮综合治理,系统实施碧水、安澜、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富民共享“五大工程”和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巢湖平均水质达到IV类。去年6月,巢湖作为全国唯一系统治理湖泊,入选国家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十大工程”。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近年来,安徽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环境改善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三大主战场。保卫蓝天,安徽省持续以“五控”为抓手,即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开展夏季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等。保卫碧水,安徽省推深做实河(湖)长制,重点推进城镇污染、农业农村污染、水源地污染、工业污染、船舶港口污染治理;保卫净土,安徽省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突出工业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等。

提升生态体系质量和稳定性,需要大力整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安徽省强力推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持续开展省级生态环保督察,推进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纵深推进改革

激发绿色动能

生态改革激发绿色动能。去年以来,安徽省抓制度创新,建立田长制,试点环境专项监督长制度,纵深推进林长制、生态补偿机制、河(湖)长制等,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安徽省去年起建立田长制,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田长制责任体系和相关配套制度,初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死角的耕地保护新机制;按照“先试点、后规范、再推广”思路,探索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将环境监督基本单元最小化,与河(湖)长、林长形成环境监督“一张网”,进一步保障监管无盲区。

纵深推进林长制改革。安徽省高质量推进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深化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绿”并进体制机制,实施平安、健康、碳汇、金银、活力“五大森林行动”。去年3月,安徽省全面启动“四条生态廊道”建设,目标是把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打造成水清岸绿、城乡共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廊道。经过一年实施,4条河流沿线两侧各15公里范围内共完成造林28.2万亩、退化林修复13.2万亩、森林抚育71.3万亩。目前,全省5.2万名林长守护400万公顷森林和100万公顷湿地。全省森林面积达6262万亩,森林蓄积量超过2.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0.22%。

纵深推进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新安江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干净水,连续多年是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新安江(黄山段)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在接续开展三轮试点基础上,安徽省与浙江省共同谋划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加快建立科学的跨流域生态补偿、污染赔偿标准和水质考核体系,努力把新安江流域打造成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新样板、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新典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向“长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