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分享到 0

兜牢幸福底线 安徽社会救助托底保障能力提升

有力度

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今年63岁的绩溪县瀛洲镇龙川村村民胡某,2021年查出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经常并发肺部感染。一年多的治疗,花光了他多年积蓄。不久前,瀛洲镇民政部门了解情况后,帮他收集相关看病材料送去医保局报销,并为他申请了低保救助,解决了他的难题。

社会救助是保民生、促公平、救急难的基础性和托底性制度安排。为胡某这样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保障,是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功能。去年以来,安徽省积极修订完善低保、临时救助操作规程和特困人员认定办法等制度规定,制定《安徽省低收入人口认定及救助暂行办法》等相关的配套措施,提升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水平。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既是发展大局,也是关键民生。安徽省对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已脱贫人口,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同时,实行“低保渐退”政策,对家庭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的,给予一定期限的救助渐退期,确保脱贫稳定。

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不断提高。今年,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民政厅等部门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明确提出当居民消费价格单月涨幅达到一定标准时,将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补贴,让困难人群倍感暖心。全省城乡低保对象208.9万人、特困供养人员34.7万人,全省低保平均标准增长4.5%。

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安徽省逐步建立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社会救助标准不断提高、救助机制逐步完善、兜底保障能力持续强化。”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负责人说。

提速度

审批下放及时办理

“多亏临时救助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否则,凑不齐治疗费用,没法看病呀!”近日,肥东县牌坊回族满族乡居民王国民激动地说。他因身患疾病,导致家庭困难,该乡民政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开通绿色通道,帮他申请了临时救助2500元。

肥东县民政局建立县、乡(镇)、社区“三级联动”的主动发现机制,通过民政专干落实“网格员”职责,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纳入救助范围。“自审批权限下放乡镇以来,缩短了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群众关切的民生大事审批时间,有效保证申请(退出)当月办结、进退有序。”该县低保中心负责人汪顺说。

优化工作机制,让救助提速度。近年来,安徽省一方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制度;另一方面,持续推进社会救助审批权下放至乡镇(街道),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目前,全省共有95个县区、1210个乡镇实现审批确认权下放。

铜陵市铜官区天井湖社区居民戈师傅因患重病生活困难。他通过社区微信公众号了解到相关救助政策后,于2021年7月8日向社区救助窗口提出了申请。社区救助中心迅速开展入户调查、综合评估,在7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帮助其办理了低保、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3项救助,解决了他的难题。

去年5月1日起,铜官区在西湖镇、东郊办、新城办、天井湖社区、映湖社区、官塘社区开展社会救助审核确认委托实施试点工作,将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低收入家庭认定(统称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下放至镇、办、社区,取消原来的区级社会救助部门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具体工作中,我们在各镇、办、社区分别成立了救助中心,为救助工作先行审核把关;试点单位成立联审联批领导小组,对救助事项进行审核确认。”铜官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审批权限下放后,该区社会救助办理时限压缩到7个工作日内,救助方式上也实现由居民“点单救助”变社区“按需下单”,实现了精准救助。

为进一步提升救助效果,安徽省还加强社会救助平台信息化建设。通过建设社会救助大数据信息系统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立低收入人口数据库,与江淮大数据平台对接,打破“信息孤岛”,逐步实现对低收入人口的信息汇聚、监测预警、精准救助。

升温度

创新项目优化服务

34岁的洪某是蚌埠市淮上区居民。去年3月,洪某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高昂的治疗费用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了解情况后,淮上区民政局及时将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但由于年度医保费用封顶,个人仍需负担高额治疗费用,后续的药物治疗费用更是犯难。今年3月底,洪某妻子到蚌埠市救急难基金会申请救助。基金会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受理,经入户调查、家庭经济状况核查、专家评审等审核流程后,拨付救助金4万元,帮助洪某暂渡难关。

2016年,蚌埠市民政局创新建立“救急难”工作机制,成立了市救急难基金会。“基金会的成立,弥补了当前社会救助政策的短板。救助对象不限户籍,只要是本市境内长期居住和生活的人员都可以提出申请,救助范围扩大至所有困难家庭,救助金最高限额是5万元,特殊情况最高可达10万元。即便是非医保范围类的医疗支出,也纳入救助额度的测算范围。”该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的王志介绍,基金会成立以来,通过网络众筹、企业捐赠等累计筹款480万余元,成功实施5例网络慈善众筹项目和109例急难家庭个案救助项目。

创新救助项目,提升救助温度。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全省各地开展以“情满江淮共享小康”为主题的社会救助品牌创建活动,搭建了一批服务困难群众的供需平台,创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服务品牌。合肥市包河区通过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和“慈善综合体”建设,形成一批如“乐善乐行”“益聚同安”“五色帮客”“爱心壹佰”“一米阳光”等社会救助品牌,探索出一条“政府+基金会+社工机构+社会力量”的四位一体社会救助模式;郎溪县以该县心理学会为依托,围绕“关注老人心理健康”,对全县特困供养机构集中供养的老人和工作人员等,开展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活动。

“聚焦各类困难群体,通过‘解忧暖心传党恩’行动和‘情满江淮共享小康’社会救助品牌创建活动,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筑牢民生底线。”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完善购买特困人员住院护理险等社会救助事务性、服务性工作,满足困难群众多层次多元化需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