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分享到 0

引领全民健身迈向更高水平

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于促进全民健康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扎实推动《意见》落实见效,引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不断迈向更高水平。

创新体制机制,丰富全民健身内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全民健身的动能之源。要让全民健身事业更具活力和创造力,我们必须要通过创新来激发全民健身运动的活力。要创新体制机制,重点是理顺体育行政机关、各类体育协会、群众自发性健身组织之间的关系,厘清他们的权责利,有效防范各类主体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健全全民健身的组织网络;要创新供给方式,将全民健身活动纳入社区服务体系,引领体育组织和赛事进入社区,丰富社区体育生活。同时积极培育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群众体育教练员队伍,完善基层社会体育活动的“硬件”和“软件”标准,以专业化和标准化的要求来指导人民群众科学健身;要创新空间载体,跳出体育运动必须依赖体育场馆的惯性思维,积极建设健身元素突出、兼顾自然生态、富含休闲娱乐功能的群众体育公园,大力建设户外运动营地、登山道、徒步道、骑行道等多样化的载体,以丰富多样的载体尽可能地扩大人民群众的健身空间。

保障高效供给,提升全民健身层次。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于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有着明确的要求,这意味着全民健身即将迎来重大机遇。全民健身整体水平的发展和提升离不开高质量的供给服务,可现实生活当中,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视不够,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体育健身市场的发育尚有很多欠缺等等,这些原因阻碍了全民健身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要立足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努力催化出高质量的全民健身供给服务。要充分运用信息科技革命带来的技术优势,推动体育公共服务与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家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以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基础,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场馆管理、健身数据、赛事组织等服务当中,构建数字体育综合指挥中心;要完善公共健身配套设施,建设数字化健身信息服务平台,拓展特色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全民健身新空间,打造群众身边的智慧化体育生态圈;要推动健身场地全面开放共享,不断优化场馆联网服务,增加开放的时间和空间,解决场地设施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同时,推动国家队训练方法、日常食谱、康复技巧等竞技体育成果科学的市场化开发和成果转化,使其惠之于民。

明确需求导向,增加群体赛事活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重心逐渐从竞技体育的“金牌至上”调整为全民健身的“健康中国”。北京奥运会和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全民健身注入了新的活力。奥运会和冬奥会的举办,在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包括冰雪运动在内的群体活动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健身热情得到了充分激发。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赛事活动体系尤为重要。我们要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办赛,引导体育组织下沉社区承办赛事活动,提高群众参与度;要想方设法打造群众性特色体育赛事,积极拓展小众精品项目,持续推动非奥体育项目发展,加快发展以自主品牌为主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和业余竞赛体系。与此同时,提高体育赛事服务标准,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赛事方可以通过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健身安全知识教育,引导群众科学认识身心状况、理性评估竞技能力、积极应对参赛风险,让安全有序的赛事活动体系成为促进全民健身的龙头力量。

推动多方联动,普及全民健身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体育文化事业的进步,我国从设立“全民健身日”到《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全民健身已然上升为国家战略。《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在2035年实现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5%,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居于世界前列的主要目标。为此,我们要推动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市场参与的多方联动模式,加强健身理念和体育精神的宣传传播,强化全民健身激励,营造人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要加强全民健身教育,将全民健身理念和知识融入义务教育教材,从小培养健身习惯。要加强中华体育精神的宣传传播,善用新媒体平台正面引导,打造一批科学健身传播平台,发挥体育明星正能量,加大全民健身公益广告创作投放力度。要实施体育文化精品创作工程,讲好群众身边的健身故事,加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定期发布全民健身城市活力指数,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定期发放体育消费券。

全民健身的理念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人民群众中传播符合时代发展的优秀体育文化,能够极大地彰显出体育独特的魅力。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