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分享到 0

祁门:守正创新 传播优秀戏曲文化

8月22日-27日,由浙江传媒学院主办、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承办的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大徽州区域地方戏曲人物造型设计人才培养》祁门目连戏、傩舞实践教学在安徽省祁门县举行。

据了解,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大徽州区域地方戏曲人物造型设计人才培养》旨在培养戏曲人物造型设计领域的高端创作人才。项目聘请国内外戏剧与影视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国家级、省部级技艺传承人,通过集中授课、理论研讨、创作研究、展示汇报等教学活动环节,使学员了解戏曲人物造型创作的发展现状,理解区域地方戏曲服化创作材料特性,掌握创作技法,具备以新时代人民生活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的素养、观念与能力,为我国戏曲人物造型创作实践培养优秀人才。

此次在全国范围遴选的30名学员,在本行业获得过省级以上奖项或承担省级以上研究课题且成果较为突出。项目教学团队主要成员有浙江传媒学院党委书记杨立平、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潘建华、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蓝玲、中国著名戏剧服装设计师王立君等。项目集中授课地点分别在浙江传媒学院、中国婺剧院、安徽省徽京剧院、贵池傩艺团、祁门县目连戏相关剧团等。

在祁门一周的学习实践中,学员们先后深入到箬坑乡马山、历口镇历溪、芦溪乡芦溪等非遗传习所,通过考察当地的传统戏曲环境,观看目连戏、傩舞及傩面具制作,拜访非遗传承人,查阅戏曲资料等形式,更加深入地了解祁门深厚的徽州戏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非遗技艺。

明万历年间,祁门清溪人郑之珍在过往杂剧、变文及传说等的基础上撰写出《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郑本目连戏一经产生,便在祁门等地广为流传。目连戏基本唱腔古朴,以鼓击节,锣钹伴奏。角色分生、旦、末、净、杂、襟,脸谱有鬼脸、标脸、花脸等,表演吸收民间武术、杂耍的一些技巧,能走索、窜火、滚打等,为后来徽班的武戏表演奠定基础,堪称我国戏曲史上的活化石。

祁门傩舞是中国远古时期驱鬼逐疫的一种祭仪,源于原始巫舞,明清时期更为盛行。舞者头戴木刻面具,身穿蟒袍,手执干戚等兵器,跳起凶猛、狂热的舞蹈驱逐邪祟,保留的节目有:《魁星开天地》《刘海戏金蟾》《将军戒土地》《狮子报平安》。祁门傩舞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从中可体察出古代先民的宗教意识、民俗意识和审美意识,为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民风民俗和文化风貌的研究提供参考。

近年来,祁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截至目前,全县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2项。其中,拥有徽州目连戏、祁门红茶制作技艺、祁门傩舞、徽州祠祭、祁门蛇伤疗法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项,省级7项、市级12项、县级8项;有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98名,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名、省级16名、市级73名、县级104名。

目前,祁门县正积极抢抓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机遇,全面整合优化各类资源,积极申报徽州目连戏文化生态保护区,推进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深入挖掘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典型实践,在振兴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动祁门全域旅游的发展,高质量建设现阶段“世界红茶之都,美丽康养祁门”。(图文/章四海、胡建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