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头条要闻 > 

安徽:守护好山水 逐梦“绿富美”

发表于:2023-08-30 11:04  作者:夏胜为  来源:安徽日报  责任编辑:陈紫芊

江淮大地,天赋山水,灵动秀美。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和长江、淮河、新安江、巢湖等闻名于世,这是安徽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然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安徽,高度赞誉安徽良好的生态环境,强调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安徽省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部署开展绿美江淮行动,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保护生态,生态也会回馈。城市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十年禁渔效果彰显,野生江豚逐嬉皖江、东方白鹳展翅巢湖,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在江淮大地成为常态。

治污攻坚 改善环境质量

“家门口的水清了,空气也清新了,过去夏天都不敢开窗户。”对家门口的环境变化,亳州市谯城区淝河镇冯洼村村民桑振禁不住感慨。桑振的幸福感源于淝河镇推动黑臭水体治理。曾经,因沿河建房、污水直排,冯洼村新建沟逐渐成了一条臭水沟。近年来,淝河镇进行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建污水管道和大型三格式污水化粪池、清淤截污、生态修复等多管齐下,实现水清岸绿。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近年来,安徽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大气污染防控,持续推进水环境质量提升,强化土壤污染风险防范,聚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18年到2022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从5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4.9微克/立方米,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从71.7%提高到86.1%。今年上半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38微克/立方米、降幅居全国第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78.1%、升幅居全国第三,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6.6%。

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群众环境获得感。今年以来,我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排查问题7455个,已完成整改6429个。同时,我省正下大力气开展“整治餐饮油烟和噪声扰民问题、保障人民群众合法环境权益”专项行动,不断提升群众环境获得感。

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表示,我省将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全面消除城乡黑臭水体,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和安全利用,严格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治理,全省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等,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生态修复 筑牢生态屏障

桐城市黄甲镇黄铺村距离市区25公里,曾是贫困村。如今,却有着“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森林乡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多张“金字招牌”。黄铺村党总支书记、村级林长王立勇说,近年来,随着林长制改革实施,护绿、管绿、增绿、用绿、活绿,全村有茶园4200多亩、油茶1200多亩,群众有了“绿色银行”。不少村民开起了休闲旅社、农家饭馆等,吃上了“生态饭”,日子越过越好。

林长制改革是我省生态建设领域的一项创举。我省建立了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责任到人。林长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成为新时代安徽改革的知名品牌。

开展生态修复,筑牢生态屏障,功在青山绿水,事关民生福祉。2012年以来,我省实施“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四廊两屏”建设等重大工程,完成人工造林1430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7.53%增长至30.22%。

2021年3月,我省全面启动实施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与此同时,为打造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屏障,我省统筹推进皖南、皖西两大区域生态保护修复。两年来,“四廊两屏”涉及县(区)完成人工造林41万亩、封山育林227万亩,成功创建1个国家森林城市、7个省级森林城市、118个森林城镇、1252个森林村庄。

深化示范引领,守护青山绿水。三轮试点、十余年探索,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以来,新安江水质连年达到补偿条件,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天然饮用水。今年6月5日,试点工作迎来新的飞跃。浙江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协议》。至此,筹划多年、写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样板区建设揭开“面纱”。

省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我省将大力实施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新一轮提升工程,加快实施“四廊两屏”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谋划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强化河湖长制,持续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和生物安全管理,切实维护生态安全。

低碳发展 全面绿色转型

在海螺集团白马山水泥厂的智能温控室里,一条条绿油油的藤蔓上挂着许多西红柿,每年每平方米的产量可以达到60公斤,远高于一般大棚种植产量。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使用了企业从水泥生产线上捕集到的二氧化碳“气肥”,通过外界光照强度的实时监测,匹配相应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强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产量。这正是海螺集团在碳减排上的探索,每年减少碳排放5万多吨。

随着“双碳”战略实施,我省建立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实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节能降碳能效提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等行动。

当前,“碳达峰十二大行动”有序开展,我省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我省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发展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加快构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并推动建材、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碳达峰。

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2012年至2022年,我省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31%,以年均4.1%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7.9%的经济增长。

省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我省大力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扎实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严格审批新增“两高”项目,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推进能源综合改革创新试点,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风化俗。

打造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淮画卷正在不断呈现新的精彩。

相关新闻

政策

产业

新闻排行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监督电话: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体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动:18856058829

广告合作:152565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