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合肥市科技局发布了一条消息:2023年以来,合肥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计入库达11045户,入库数量首次“破万”,创历史新高,较2022年增长了34.1%,居全国城市第12位。
作为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合肥中小企业表现出不凡的创新创业活力和韧劲。
何以“破万”?
2023年12月8日下午,“新质生产力 时代新动能”2023年合创汇年度盛典在合肥高新区中安创谷全球路演中心举行。两家新型研发机构在盛典上揭牌。
2023年以来,合肥市新建新型研发机构16家,总数达49家。这种机构的魅力在于,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从“1到N”的裂变。
怎么理解?因为一家新型研发机构能聚合一串科技型、初创型科技企业。2023年以来,在合肥的新型研发机构已累计引育科技企业超1400家。
2023年,合肥市还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3家,新增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新增5家概念验证中心,累计建设21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65家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
所以,参加盛典的一位科技企业创业者才有这样的感慨:忙科创,促科创,整座合肥城就像一个大型的科创孵化器。
科创名城,一直是合肥市的一张“闪亮名片”。如何打好手中的这张“牌”?
2021年末,合肥市正式成立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将科技创新由部门工作上升为全市工作,打通部门条块,以“大科创”格局,对接省级乃至国家级资源。
建设“科创大脑”平台,汇集全市科创资源;设立“种子基金”,给予50%的“容错率”;实施“科技招商”战略,提前锁定早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常态化登校门,经常性拜访实验室……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合肥市不仅“内培”,也在不断“外引”。
科创氛围越来越浓厚,科创培育机制越来越完善,带动整个社会在科创上“舍得花钱”。
2022年合肥市全社会研发投入数据显示,一年投入469.5亿元,同比增长18.98%,合肥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9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7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创历史新高。
“合肥市委、市政府不懈努力,从各方面用力,让合肥中小企业的‘含科量’得以不断攀升,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在呈现‘铺天盖地’的态势。”合肥市科技局负责人说。
“破万”意味什么?
星星之火,其始虽微,可以燎原。
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人员不多,企业不大,却能为产业发展贡献关键技术解决方案或配套产品,成为助力产业发展的“蚂蚁雄兵”。
位于合肥高新创业园的海图微电子,2018年成立之初,团队仅有6人,是典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公司团队掌握的与芯片相关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短短几年,迅速发展壮大,2020年,成功点亮首款芯片。2022年,该公司成功入选“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
“自高新区2018年启动‘高成长企业培育工程’以来,我们挖掘培育了一批市场有潜力、发展有动力的科创企业。”合肥高新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合肥高新区已经诞生了15家“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有些还成长为平台龙头企业,并成功上市。
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遍地开花”,也源于越来越多的创新团队能“将论文写在企业车间”。
2021年,皖维集团与中国科大先研院深度合作,联合组建成立安徽皖维先进功能膜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2022年6月,中国科大博士生严琦一拿到毕业证便毫不犹豫地签约这家“国科小”,成为企业相关项目研发课题组负责人。
“博士毕业,没有选择进入高校或事业单位,而是进入我们企业,信心源自公司打通了从基础理论研究,到产品小试中试开发,再到产业化生产的全套环节。科研人员跟着成果走,更有成就感。”安徽皖维先进功能膜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朱宝华说。在子公司创新研发的助力下,皖维集团聚乙烯醇功能膜材料生产走在了行业前端。
“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型科技攻关,通过‘揭榜挂帅’等机制,许多中小企业与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建立协同攻关机制,参与到合肥一批标志性产品的研发中。”合肥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
如今,合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全链条梯度培育机制不断健全,平均每天就有5家高新技术企业诞生。
“破万”之后怎么做?
必须看到,尽管入围“国家级”,不少科技型中小企业还是会因为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市场前景不明,“踩坑”“摔跤”甚至过早倒下。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必须在关键环节“扶一把”“送一程”。
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中间的阶段常被称为“死亡之谷”。在合肥,东超科技的“跨谷”故事为人津津乐道。
2016年,中科大的两位博士生在合肥高新区创办东超科技,致力于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研发及应用。疫情防控期间,他们研发出一款“空中点击数字”的新产品。合肥市发改委、高新区管委会等主动对接,率先在政府电梯上使用该产品,很快帮助公司打开局面。
事实上,市场开发、人才招引、公司运营、股权融资等问题,都可能是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拦路虎”。越过了这些坎,企业往往就是下一个“瞪羚”、下一个“独角兽”。为了促进更多像东超科技这样的企业涌现,合肥市正全面加速“创新生态”构建。
企业找不到产品市场?那就让应用场景来“带货”。
2022年5月16日,合肥市率先成立了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通过场景创新培育新企业,常态化发布“场景机会”和“场景能力”清单。
企业发展缺资金?那就启动“创投城市计划”,设立合肥市高质量发展引导基金(母基金),打造“基金丛林”,利用社会资本、市场机制筛选有潜力的科技企业,进行精准滴灌。
企业普遍反映人才引进难,于是,合肥市就有了“合肥请您来,20万个岗位供您选”活动,面向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及海外留学归来人员,发放“城市简历”。
为让更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嵌入城市发展的产业链条,合肥市还以产业链条为主题,常态化举办科技企业“双需”对接活动,自2022年启动以来,已举办74场。
“1104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合肥市多年培育的结果,是打造创新之城的重要标志。”合肥市科技局负责人也透露了“不变的雄心”:合肥将一如既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继续对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进行一体化布局,努力让更多科创幼苗长成参天大树,让“蚂蚁雄兵”托举起这座科创名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