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头条要闻 > 

家庭农场,为何在安徽风生水起?

发表于:2024-02-15 19:10  作者:许昊杰  来源:安徽日报  责任编辑:唐义瑞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当前,安徽省家庭农场数量已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一,并较好展现了家庭经营管理优势和适度规模效率优势的互补性,已然成长为推动我省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培育、扶持家庭农场,安徽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小而美”的道路又如何越走越好?

积极培育,主体不断壮大

隆冬时节,位于全椒县十字镇的银花家庭农场里,一群“住”在大棚里的小龙虾正在温度舒适的环境下安静生长。

农场负责人张银花告诉记者,该农场从2020年起就开始尝试小龙虾大棚养殖,让小龙虾在冬天也可以生长,实现错峰上市,经济效益可观。

张银花夫妻俩曾在北京从事玩具外贸的业务。2013年,看好乡村发展机遇的他们毅然决定回到全椒承包了约1000亩的农田,并成立从事集稻田小龙虾养殖、常规鱼类养殖、粮食生产为一体的家庭农场。如今,银花家庭农场已成为全椒县家庭农场的龙头之一,并带动周边农户致富增收。

银花家庭农场正是我省家庭农场蓬勃发展的缩影。早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之前,我省郎溪县等部分地区的家庭农场就已蓬勃发展。

“早起步”还得“跑得快”。我省把培育家庭农场作为丰富基本经营制度内涵、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抓手,深入推进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在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

如今,安徽家庭农场“遍地开花”,已培育了一大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来自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底,全省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数量为307338个,较上年底增加66318个,总量居全国第1位。至此,我省家庭农场数量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一。

拓展服务,增强扶持效果

促进家庭农场的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全面提升家庭农场经营者素质和能力,培育造就家庭农场的经营活力。这势必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并且还不能只是简单地提供形式上的服务支持,而是针对家庭农场现实需求来提供精准有效的高质量支持和帮助。

大米、玉米等粮食作物,黑猪肉、茶叶、山核桃特色产品……在今年1月举办的第23届上海农交会上,来自安徽的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我省单独设立了新型经营主体展区,不少家庭农场参展,主要销售“原字头”农产品。

通过组织主体展示展销活动,帮助家庭农场寻觅商机、拓展业务,已成为安徽扶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常用打法。2023年,我省主办的上海农交会和合肥农交会中,共有524个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参加展示展销,展品共涉及71类1600多个单品,现场销售额462万元。

扶持家庭农场,离不开金融这一“血脉”。

在长丰县杨庙镇顾正凯家庭农场,近两年,负责人顾正凯陆续流转了700亩土地用于种粮。

农业季节性投入大,特别是支付土地租金和购买农机等大额支出,多数经营户有融资需求,但“贷款难、贷款贵”问题长期存在。

“顺利且及时得到银行融资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但是银行放贷一般需要合适的抵押物,我们种植户较难满足贷款要求。”顾正凯告诉记者,在了解到农场面临的资金困境后,省农担公司合肥业务管理中心与长丰农商银行第一时间上门走访,引导扫码申贷,快受理、快发放。短短一天内,顾正凯就获得30万元担保贷款支持,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近年来,作为专注服务“三农”的政策性担保机构,省农担公司聚焦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各地乡镇,全地域、多渠道广泛宣传推介,对新农主体融资需求主动触达,做到了高效率处理,加强银担协同,实现扫码项目及时响应、快速转化、限时办结。目前,省农担公司已累计为全省约15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600多亿元。

规模适度,提升管理水平

“家庭农场的发展,要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相适应、和城镇化的进程相适应、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程度相适应,家庭农场的发展应当不求速度、不求规模,不是越大越好。”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潘鑫表示。

对于农户而言,单纯地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的同时也可能会让农产品生产成本和人力成本增加,不一定能带来增收。这就意味着,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综合效益最好,能够做到精耕细作,土地产出率最高,土地的亩均效益也是最好的。

发展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和生产效率,促进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点,在以数字化为手段提升家庭农场管理水平上得到很好的印证。

近年来,安徽积极推广应用农业农村部开发的家庭农场名录系统,将符合条件的种养大户、专业大户等规模农业经营户和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信息纳入名录,实行动态管理。截至目前,已有22.1万家家庭农场录入名录系统。

不仅如此,我省的不少家庭农场还有了“身份证”——通过扫描专属二维码,手机上随即显示农场名称、地址、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等信息。

“这是我们推行的‘一码通’赋码成果,‘一码通’由数字码和二维码共同组成,一场一码,集成家庭农场基本信息,是提升家庭农场管理数字化水平重要抓手。”省农业农村厅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处副处长章新振告诉记者,推行家庭农场“一码通”赋码,提高了家庭农场信用等级,方便消费者和合作方便捷获取信息。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5万个家庭农场实现赋码。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家庭农场在发展中还面临着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急需提升等问题。尤其是在部分以种植业为主的家庭农场中,从业人员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掌握的知识技能和应用科技较少,导致管理水平低、规模较小。

除了对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进行专项技术培训外,近年来,安徽还大力培养乡镇辅导员,为我省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精准辅导服务。章新振介绍,2023年,全省已选聘2222名辅导员,按照规划,将力争到2025年底,实现全省每个乡镇每年至少培养1名辅导员,全省共培养3000名以上辅导员。


    相关新闻

    政策

    产业

    新闻排行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监督电话: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体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动:18856058829

    广告合作:152565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