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分享到 0

90后扶贫专干杨文婷:扎根农村,奉献光和热

1991年出生的杨文婷是滁州市凤阳县板桥镇罗刘村人,毕业于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一直在浙江温岭工作,每月收入四五千元。

2017年5月,杨文婷回老家休产假时,听说村里在招聘扶贫专干,她毫不犹豫到村部报了名。她的父母、丈夫觉得,现在农村年轻人都想跳出农门,在城里找份收入高的工作。现在已经有份不错的城里工作为什么还留在农村?况且这扶贫专干的工资每月只有不到2000元,全家人都不支持她的决定。可是反对归反对,执拗的她主意已定,家人只好依了她。

刚开始干扶贫的那段日子还是出乎了她的意料,让她很是吃不消。扶贫工作千头万绪、包罗万象,每天和驻村工作队、村干部们进东家串西家,白天入户把精准脱贫的帮扶政策宣传到位,一项一项统计贫困户的各种需求,晚上还要认真梳理,把帮扶政策和贫困户需求一一对应,汇总上报各种申请表格,整理扶贫档案。虽然琐事繁多,她却从不叫苦叫累,做起事来没日没夜。因为业务上的不熟练,她还常常被骂哭。

那会儿,女儿才一周多,没断奶。因为婆婆早逝,丈夫也要忙工作,她为了写好一份总结、申报一批种养补贴,或者进行一次《扶贫手册》的填写,常常是将年幼的女儿丢给一边,请同事、朋友们照管。她缺安慰自己说,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后来女儿上幼儿园,她也根本无暇顾及女儿的生活起居和上学接送,为此常常被丈夫埋怨而偷偷掉眼泪。

家里人看她平日里扶贫工作太辛苦,想让她换个工作环境,也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优越的生活、教育环境,于是贷款在滁州市中心购买了一套学区房。又托关系、找门路在城里给她谋了一份轻松自在、缴纳五险的工作,希望她将来能在城里照顾孩子的生活学习。8月份,她终于拗不过家里人的百般劝说,来到新单位。在新单位,她到点上班,按时下班,每天6、7个小时,从不加班,还有双休日。可是,这份悠闲轻松的工作,她试用不到一个月就“溜回来”了。因为她觉得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又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不能总想着自己如何安逸自在,应该像那些扎根农村的年轻人,为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辛劳付出点什么。在脱贫攻坚这项伟大的工程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那是多么地光荣。那一个月里,她始终心神不宁,放不下村里的扶贫事业和79户贫困户,最终毅然放弃了轻松舒适的城市生活,回到了自己的扶贫岗位。对于家人的埋怨,她总是以“人活在世上总不能只为自己想,再说自己是一名年轻党员,奉献自己的青春,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总不会错”来劝说。

对家庭的“阻力”,她始终负重前行。对贫困户的帮扶,她更是倾尽全力。罗刘村贫困户小缪,父子俩都是丙肝患者,为看病掏空积蓄、负债累累,在亲属帮助下,准备养殖肉鹅。杨文婷得到这一消息,立即跟随驻村工作队员走访了缪严顺家,了解他的所急所需。“最缺的是钱,最怕的是卖不出去”小缪说。她马上联系凤阳县农商行板桥支行,帮助小缪申请小额扶贫贷款5万元,解了燃眉之急。大白鹅成年了,销路不畅,每天损失1000多元饲料,她又主动联系帮扶干部、县扶贫办帮助解决。

困难老党员老宣家,几年前父子二人先后患上尿毒症,老宣妻子将一个肾脏捐给了儿子,也丧失了劳动能力。杨文婷得知老宣的特殊困难,多次去家里走访问询,看着老宣家里半屋子的透析药水,心里很不是滋味。她帮助老宣与村民组签订水塘承包合同,发展养鱼增加收入,又联系果蔬种植合作社安排老宣妻子参加日常管理,干些力所能及的活。为了让老宣从根源上摆脱贫困,杨文婷为他办理医疗服务证,享受351、180政策,报销的多了,自费的少了,医疗支出大幅降低,再加上3千瓦户用光伏发电站一年3000多元的收入。如今,老宣信心满满地说,“党的政策好啊!我们自己要克服困难早点脱贫奔小康,不能拖全村人后腿。”

三年多来,杨文婷克服家庭困难,不计个人得失,始终同驻村工作队一起,白天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晚上梳理情况,结合政策,因户施策,制定脱贫计划,落实脱贫措施,推动产业脱贫。虽然工作经常饥一顿饱一顿、不能正常休息,工资收入也很低,但是对自己的选择杨文婷从来没有后悔过,更没有打过退堂鼓,她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在她和全体扶贫工作人员的努力下,三年多来罗刘村顺利完成贫困村出列验收,村里7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