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2月18日上午,余青青和余永斌在自家的基地将蔬菜装运上车。高凌君 摄)
“今天迟了些,不过菜都卖完了,有八九千元!”12月18日,临近中午,90后青年余永斌从货车上跳下来,一边麻利地卸下菜筐一边对比他大两岁的姐姐余青青说道,略带倦容的脸上显出几分喜悦。从前几天开始,余永斌就开着货车先后前往安庆和铜陵的蔬菜批发市场和几家企业食堂送货售卖,姐姐也整日在蔬菜基地里忙着采摘和打包蔬菜。
这是枞阳县枞阳镇新丰村的一对大学生姐弟,回乡创业至今的7年时间里,他们用科学的种植管理模式在田里辛勤耕耘,终于结出了自己想要的“果实”。用他们父亲余正样的话说,只要肯干、会干,在乡村的土地上也大有可为。
回乡创业,全家人共同的决定
姐弟俩和父母打理的蔬菜种植基地位于枞阳县一座江心洲——铁铜洲上。这里四面环水,去镇上需要乘坐轮渡过一条夹江。多少年来,江心洲上的年轻人纷纷走向城市,少有人回来。他们是个例外。
2014年,在外从事蔬菜生意多年的余正样夫妇看到蔬菜种植的商机,萌发了回乡种植蔬菜的想法,而且一心想要做出规模。“要种至少得种上百亩地。”余正样说,规模种植不仅需要资金,也需要技术和人手,于是他们便跟一双儿女商量,看他们愿不愿意回来一起干。在余正样夫妇看来,年轻人脑子活、学得快,又都上过大学,有思想,有眼界,“要是孩子能回来帮忙,我们的大棚一定能搞得好!”
“父母为我们辛苦了半辈子,现在想回家做点他们想做的事,我们肯定会支持,而且我们也都觉得现代农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便决定辞职回家跟爸妈一起干。”自小便常跟父母一起去蔬菜批发市场和菜地的余青青说,当时她已在广州从事教育培训工作多年,弟弟余永斌也在合肥的一家大型国企上班,两人都有稳定的工作和不错的收入,但他们并没有纠结,当年就回乡注册成立了安徽省金铜蔬菜种植有限公司,在村里流转了200余亩土地种上了大棚蔬菜。分工也很明确,姐姐负责基地日常管理,弟弟负责销售和送货。
(图:12月18号中午完成当天最后一个订单时,姐弟俩和父母以及余青青的女儿在镜头前露出开心的笑。高凌君 摄)
老两口年纪大了想回家种菜可以理解,可姐弟俩好不容易上了大学,过上了城里人的安稳生活,现在却也回到村里种菜,这让很多乡亲感到不解。但余家人都不多做解释,他们知道,最好的回应就是把蔬菜种好,让那些不理解的人知道,种菜也能种出大名堂。
比起容貌,她更关心蔬菜长势
“茄子黄瓜这些蔬菜一定要在气温降到零度以前全部采摘完,不然很容易冻死。”说起“种菜经”,已经种了7年蔬菜的余青青说得头头是道。余青青介绍说,在种植蔬菜的前4年,他们每年都会请农业专家给工人做技术指导,她自己一直跟在后面学习,平时也会看很多与蔬菜种植相关的书籍,现在已经算是半个“土专家”。
“土专家”皮肤黝黑,整天都是灰头土脸的,很多人喊她“黑妹”。母亲陆翠云听了很替女儿委屈,偷偷地抹眼泪。“女孩子哪个不爱美?青青以前皮肤白皙,稍微一打扮也是漂漂亮亮的,要不是我们让她回来,她也不会累成这样子。”
她干活时不喜欢戴手套,因为不方便。面对想给她拍一张手的特写照片的要求时,她拒绝了。这是一双掌心结满老茧的手,十个指甲缝里都布满了黑色的污渍。“洗不掉,每次回家都会用肥皂洗,用刷子刷,就是洗不掉。”余青青把手藏到身后,声音低了下去。
余青青的家里没有镜子。她说,比起自己的容貌,她更关心蔬菜的长势。晚上没事时,她常和父亲一起打着手电筒去大棚,看看黄瓜,摸摸西瓜,内心特别满足。“要想把菜种好,光靠吃苦是不行的,还要懂技术、会管理,眼界也要放得长远些。”余青青指着蔬菜基地里的联动温控育苗大棚介绍,为了建这座大棚,他们一次性就投入了七八十万元,而基地的电气智能化改造也花费了一笔不小的资金。身边的人都觉得不划算,但她却觉得十分有必要。
(图:12月17日,余青青在自家蔬菜基地里浇水育苗。高凌君 摄)
投资建设基础设施是自己的事,只要自己想干就行。更多的时候,余青青要处理的是自己现代种植技术和工人传统种植方法之间的矛盾。“之前种西瓜时,我们是希望一棵藤上结的果子越多越好,但青青却让我们只留2个,把多余的都掐掉,我觉得好可惜,偷偷地留下来,结果等西瓜成熟时才发现,一棵藤上只留两个的,瓜又大又甜,一棵藤上留五六个的,瓜就一点点大,味道也不好。”基地工人刘菊香说起这件事来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她说,基地的工人都是江心洲上的乡亲,平日里都十分节俭,很多还是和她一样有着几十年种植经验的“老把式”,但从那之后,她便一心按着余青青的要求去种植,“传统的方法也不一定都行,种地也还是要相信科学。”
余青青在大学学的是经济学,但她却不爱算账。于是,销售的事就落在了弟弟余永斌的头上。
其实,余永斌的专业是机械工程,跟销售一点关系都没有。但他知道,销售要送货,除了每天要开很久的货车,还要上货、下货,晚上也睡不好,凌晨两三点就要起床。余永斌心疼姐姐,也不让她干。
(图:12月18日早上,余永斌已经从安庆赶到铜陵为采购商上门送货。高凌君 摄)
都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现如今,在父母的帮衬下,姐弟俩把320多亩的蔬菜基地打理得井井有条,每年能出产各种有机蔬菜一两千吨,其中辣椒、茄子、花椰菜等获国家绿色产品认证,稳定供应安庆、铜陵等蔬菜批发市场和多家大型企业食堂,年销售额达到三四百万元,公司也发展成了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
扶贫助困,他们一直在努力
“姐弟俩能吃苦,会干事,对我们大家也都很好,跟着他们干,日子有奔头。”村民唐真华原本是一名贫困户,自2016年来到蔬菜基地务工,一年也有两三万元收入,唐真华家去年顺利脱贫。余青青告诉记者,在基地用工方面,他们一直都坚持困难户优先,在同等工作量上,付给困难户的工资要比其他工人每天多一二十元。目前,像唐真华这样长期在蔬菜基地务工的村民有20多人,其中曾经的5名贫困户都因此顺利脱贫,用工高峰期每天高达100多人。为了帮助其他农户发展,她还无偿为洲上蔬菜种植户提供苗种和技术服务。
(图:12月17日,姐弟俩的蔬菜基地让附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高凌君 摄)
“余永斌之前在村里做过扶贫工作,工作十分出色,为村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很大贡献。”新丰村党总支书记吴神友介绍说,在2017年至2019年间,余永斌先后担任扶贫专干和村委委员,在他的帮助下,新丰村于2019年顺利出列,88名贫困户也于2020年全部脱贫。
余永斌介绍说,之所以选择在2019年离职,是因为当时的蔬菜基地正在实施枞阳县六大特色种养业扶贫“万千工程”设施蔬菜项目,需要扩大蔬菜种植规模,他不能很好地做到两头兼顾,而这个项目其实也能为扶贫工作作出贡献。
“项目整合了7个村合作社项目发展资金140万元,加上我们自筹的120万元,一共260万元,注册成立了青园心家庭农场,流转了130亩土地,用于蔬菜种植。”余永斌说,按照项目当时的要求,他们每年会给这7家合作社保底分红,各村再将分红量化给各村的困难户,这样既可以增加各村村集体收入,也为困难户带来了一项稳定的收益。
(图:姐弟俩的蔬菜基地已经成为江心洲上乡村振兴的新动力。高凌君 摄)
据了解,铁铜洲境内土质属沙壤土,非常适宜种植蔬菜、棉花等旱地作物。现如今,在余青青、余永斌姐弟俩的带动下,洲上现有钢架大棚蔬菜基地400余亩,已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
余正样说,随着姐弟俩的成长成熟,他现在已经很放心把基地交给他们管理。“希望两个孩子继续多学知识,用先进科学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蔬菜品质和产量,把种植规模再扩大些,带领更多的乡亲一起过上好日子。”(文:方盼亮,图片由高凌君授权发布)
作者手记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开局之年。农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就需要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尤其是青年农民。只有让“新农人”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乡村振兴才更有希望。
余青青和余永斌姐弟俩就是这样的“新农人”。与传统农业从业人员相比,他们具有眼界宽、思路活、见识广等新时代青年的优势,同时,他们干事热情高,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热爱农业事业,并且愿意带动和辐射更多村民和乡村一起发展。
随着我国惠农强农政策的不断推出,相信将来会有更多有志青年返乡创业,用他们的汗水、智慧不断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发展,让青春在田野里发出闪耀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