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
从世界地图上看安徽,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是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冲,在经济发展大格局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能级之变前所未有,经济总量今年将突破4万亿元,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迈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跨上了以前可望而不可及的台阶;位势之变前所未有,重大国家战略叠加赋能,区位优势更凸显,区域功能更完善,获得了许多过去想获得而没有获得的机遇……一步一个脚印,诠释着安徽发展的深厚实力和巨大潜力,展示着开放合作共赢的魅力。
海纳百川,并蓄前行。面对疫情冲击,开放的决心未变,步伐未缓。今年以来,安徽推开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大门,不断推出新举措、展现新作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开放姿态不断融入世界,扩大“朋友圈”,发出时代最强音。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打开机遇共享之门,坚定不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一幅更美好的画卷正在江淮大地徐徐展开。
开放大通道日益畅通高效,对外贸易扩量提质
深化对外开放、扩大国际合作,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12月8日,一列满载安徽本土白色家电的合肥中欧班列从合肥北站物流基地开行,经二连浩特口岸走出国门,驶往俄罗斯沃尔西诺。此趟列车的发运,标志着合肥中欧班列自2014年开行以来,累计开行达到2000列,再创新纪录。
疫情冲击下,全球供应链面临中断风险,航线减少,海运价格大涨,中欧班列逆势崛起,牵起一条“命运纽带”。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欧班列因其辐射面广、时效快的优势脱颖而出,受到国际贸易货运企业的青睐。”庐州海关关长彭军说。
大通道牵引大开放。
一组数字生动地彰显国际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今年前11个月,合肥中欧班列累计发运 609列,同比增长14.47%,发运标箱约5万个,货值约125亿元。截至目前,合肥中欧班列已累计开通71条路线,途经14个国家,开行站点共59个。
今年以来,即便是在疫情形势严峻和线路计划紧张等因素的影响下,合肥中欧班列依旧坚持满轴、满载、满负荷运行,构建起联动的国际物流通道,实现与二连浩特、阿拉山口等五大口岸的全线贯通,开行中欧去回程+中亚去回程“双线双向”路线。合肥中欧班列新增了捷克布拉格、比利时安特卫普、西班牙马德里和德国威廉港等24个新站点,同时开辟了“中欧班列+跨境电商”“中欧班列+黄山绿茶”等多种新模式。
架起快捷畅通的国际物流通道,变内陆地理劣势为前沿主阵地优势,“钢铁丝路”货运天下。运输货物品类从最初的服装、工艺制品等轻工业产品迭代升级,如今太阳能光伏、传感器、机器人等有高科技含量的“安徽产”“合肥造”也乘着班列走出国门。
1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快完善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畅通安全的陆上通道,优化海上布局,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有力支撑。
共建“一带一路”,安徽展现更加积极的开放姿态。
今年以来,安徽积极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上实现新突破。全省外贸企业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巩固拓展深耕多年的海外成熟市场,主动加强谋篇布局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面对疫情考验,“一带一路”建设展现出强大韧性与活力。今年前10个月,我省对“一带一路”进出口221.9亿美元,同比增长45.9%。
对外贸易水平是衡量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我省多措并举稳住外贸基本盘,提升外贸规模质量,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贸易结构,不断推进外贸发展迈向中高端。今年前11个月,安徽进出口总体增速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出口、进口增速分别比全国高5.7个百分点、2.9个百分点。 11月当月,安徽进出口值再创历史新高,进出口值637.7亿元人民币,增长26.1%。
开放大平台增强经济韧性,内外联动双向发力
大开放需要大平台,大平台形成强支撑。
11月19日至22日,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合肥成功举办。这场全球盛会坚持开放办会理念,共享共赢、互学互鉴,积极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合作,以高水平开放带动高质量发展,凭借高端的交流、精彩的展示、务实的合作、高效的对接,收获好评不断。
“坚持‘把大会办实,办成好平台,办出大成效’,推动世界制造业领域高端交流、深化合作、共享共赢,为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贡献力量。”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办公厅主任、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执委会办公室主任孙东海说。
深化开放,共享共赢,共同迈向制造业新时代。
通过“云招商”“云对接”“六百对接”等活动,促成了700多个合作项目,投资总额5800多亿元;创新建立“一库+两单”客商资源转化机制;来自国内及境外24个国家和地区近1400名嘉宾参会;邀请十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近350家、世界500强企业60多家;举行20多场平行论坛;全网超4亿人次传递安徽声音……一批批项目签约,一笔笔投资敲定,作为一项永久落户安徽的国际性盛会,世界制造业大会不仅为推动安徽制造业转型升级增添了动能,促进了世界制造业领域高端交流、开放合作、创新发展,也成为安徽对外开放的亮丽名片、“双招双引”及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开放合作是增强全球供应链韧性的必由之路。
风起江淮,潮涌世界。今年以来,我省把以会为媒作为外资、外贸领域“双招双引”的重要手段,高规格举办“天下徽商”圆桌会,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组织参加第129届广交会、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2021首届CTIS消费者科技及创新展览会、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展会,展示安徽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蕴含的机遇,打通“走出去高速路”,织密“引进来合作网”。在全球产业布局加快调整的形势下,高水平“引进来”和大规模“走出去”有机结合,更加有效地实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我们充分发挥会展经济在开放发展中的助推作用,在组织企业参展参会和品牌展会培育方面集中发力,促进我省会展行业蓬勃发展。”省贸促会相关负责同志表示,除了组织数百家企业参加阿布扎比中国贸易展览会、阿斯塔纳世博会等多场境外展会外,还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要求,根据安徽产业优势,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培育安徽展会自主品牌。
在新发展格局下,开放的安徽日益成为吸引全球外资的热土。内外联动、双向开放,海外投资也大幅攀升。1月至10月,全省实际使用外资168.6亿美元,同比增长6%;实际对外投资13.4亿美元,增长26.7%。
开放新标杆凝聚发展动力,引领作用加快彰显
自贸试验区是全国开放水平最高的区域,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窗口。
“进一步推进自贸试验区发展。大力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全面建设联动创新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
设立安徽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安徽的重大使命,是安徽服务国家开放发展战略的重大平台,也是安徽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大机遇。
安徽自贸试验区自2020年9月24日揭牌以来,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要义,在重大改革试点、重大项目推进和重大政策创新等方面形成了一批标志性建设成果。合肥、芜湖、蚌埠三个片区积极作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对标国际国内最高标准,全方位借鉴吸收、项目化推进落实、快步伐建设起势,对外开放活力持续释放。
差别化探索,突出高水平开放打造新发展优势。
合肥片区落地“‘抵港直装’作业监管模式”,实现了企业仓库与港口作业间货物的“零延迟、零等待”;创新“外商投资‘集成管家式’全周期服务保障机制”,为外资企业提供全程留痕、全链保障的管家式服务。芜湖片区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招引外向型高端人才的重要平台和培养外向型经济干部的重要基地。蚌埠片区吸引了康宁药玻、帝晶光电、鸿程光电等一大批头部企业投资落户,形成了蚌埠新材料产业“众星云集”的发展场面。
“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创新合作发展模式,探索对内对外开放新路径。”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张箭表示。
在协同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实现共赢。安徽积极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中部崛起战略,共同组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长三角G60环境科技跨区域产业链集成创新机制”“联动接卸、视同一港”监管创新等入选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十大制度创新案例。
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有利于吸引外资、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
7月28日,省政府印发决定,建立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特别清单,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服务保障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这是一项打基础、管长远的具有安徽特色特点的制度创新。对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以及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着眼全局,服务大局,探索新局。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大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安徽自贸试验区更加注重国内外联动,推动合肥、芜湖、蚌埠三个片区形成相互促进、良性竞争的发展格局,探索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机制,全面提升安徽国际化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
截至今年10月底,安徽自贸试验区内新设企业达到12205家,签约入驻项目875个,协议引资额4800多亿元。今年前三季度,自贸试验区内实现进出口额超1100亿元,实际使用外资15.8亿美元,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贡献了全省22%的进出口额和10%的外商直接投资。
安徽因开放而释放澎湃活力,因持续开放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