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分享到 0

全面强化“两个坚持” 全力实现“两个更大”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走过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21年,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收获满满,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迎来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重要一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安徽省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发挥好安徽省历史人文、科技创新、制造业基础、地理区位、综合交通、生态环境等优势,以“进”的姿态守牢“稳”的底线,在安徽奋勇争先、跨越发展的征程上取得新进展。

出席省两会的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们表示,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的谆谆嘱托,全面强化“两个坚持”、全力实现“两个更大”,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共同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

站上更高台阶 迎来更大发展

近年来,安徽奋力拼搏,经济发展走过了一段昂扬向上的赶超之路。2021年,安徽经济总量预计突破4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预计突破1万美元,跨上了一个标志性台阶。

出席省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倍感振奋。大家认为,安徽发展实现了能级之变、位势之变、创新之变、风气之变,跨上了以前可望而不可即的台阶,获得了许多过去想获得而没有获得的机遇,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叠加,赋予安徽发展磅礴势能。我们要抢抓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省人大代表、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公司董事长杨军表示,要加快转变思想作风,特别是政府职能部门要增强改革进取的精神,推动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快落地。既加强基础研究、布局长远,又着眼现实需求,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更好地发挥创新的第一动力作用。在“走出去”开发境外矿产资源的同时,有序开发、合理利用好国内矿产资源,为保障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撑。

实现宏伟目标,就必须直面种种困难和问题。尽管安徽发展已经有了更好的基础,但横向比特别是在长三角区域内比较,依然存在综合实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开发园区单位产出较低,人均教育投入、人均医疗资源、人均文体设施不足等问题。

省政协委员、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姝文表示,目前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现有高职院所普遍规模偏小,教育投入分散,难以做大做强。领军院校缺乏,职业本科亟待突破,高职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且与地方经济结构不相适应。”王姝文认为,要深化“政行企校”合作,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拉高发展标杆 奋力走在前列

行百里者半九十。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必须保持奋勇争先的追求,敢于同先进比高下,敢于同自己过不去,拉高标杆,勇毅前行。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挥科技体制改革引擎作用,培育科技创新更大增量优势。 “安徽省科教资源丰富,创新能力较强,近年来取得一大批科研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蚌埠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李晓林认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李晓林建议,今后要推进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实施一批科技成果工程化项目,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建立全省重大新产品目录;构建风险共担机制;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密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强与企业精准对接,引入一批科技成果并实现高质量转化。

《政府工作报告》对实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作出具体明确的部署。

制造业是经济命脉,是强省之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发展制造业,必须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省人大代表、安徽省铝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周磊说,要扎实开展好“四送一服”,加大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用好上级政策的同时积极创新举措,创造更多的“政策红利”。加强与先发地区优势产业的对接合作,做好延链补链强链工作,促进产业链提质扩量增效。

深化改革开放是破除发展障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代表、委员们表示,要遵循市场规律、善用资本力量、加强系统集成,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坚定不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特别是要在产权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释放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活力。

保障改善民生 促进共同富裕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大民生领域补短板力度,创新民生工程建管机制,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迈出幸福安徽建设新步伐。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关乎民生。代表、委员们高度关注生态环境问题,认为国家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利于安徽省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优化,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环境优的美丽安徽。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推进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绿色成为安徽最动人的色彩。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必须缩小地区、城乡、收入三大差距。皖北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相对落后,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格局新的共进安徽,必须坚持“四化同步”、加快皖北振兴步伐。“落实好‘四化同步’,必须找准皖北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和优势,制定科学、管长远的规划,一任接着一任干,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省人大代表、阜阳商厦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志锋说,阜阳要发挥好农业、人口和后发优势,深耕现代农业,打造人才强市,集聚优质要素,助推更高质量发展。

促进共同富裕,改善群众生活,必须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安徽水资源“南丰北缺”,皖北群众饮用水能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能不能喝上放心水,省政协委员、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局长朱学文十分关注。“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在皖北地区尤为突出,喝上更优质健康的水,是皖北地区群众的热切期盼。”朱学文建议,要统筹用好地下水资源,既要科学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库”、加快地下水换水改良,也要探索采煤塌陷区平原水库建设、加快皖西北深层地热水开发等,多措并举让皖北地区人民喝上好水。

解放思想、奋勇争先,知重负重、攻坚克难。全省上下凝心聚力、拼搏进取,一个经济强、格局新、环境优、活力足、百姓富的现代化美好安徽,必将逐步从蓝图化为现实,全省人民也将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享有更大福祉。

·基层实践·

孵化托起“创业梦”

1月15日,来到位于宣城智谷软件产业园的安徽创见未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我们提前两周进行了大型性能测试和封版,做好了迎接这场‘期末大考’的充分准备。”企业负责人张元平一边盯着核心产品“爱多分大数据”的运行情况,一边介绍,“我们的产品运用于学校的教育评价、精准教学、个性化应用等领域。现在正值期末考试结束,系统将遇到教师大规模上传试卷、阅卷,家长频繁查分等高并发场景,CPU稳定控制在70%以内,一系列数据显示我们经受住了考验。”

创见未来公司于2016年8月在宣城注册成立,2018年10月入选安徽省重点软件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公司核心产品已在全国10余个省份的5117所学校应用,超过347万名学生和家长受益,年处理结构化学习数据超过3.4亿条。

“我是宣城人。返乡创业的一路上充满了挑战。在市经信局的关心支持下,在产业园的对接服务中,我们坚持深耕教育,才在自己的赛道站稳了脚跟。”张元平说到,公司落户宣城智谷软件产业园,不仅享受了租金全免的政策,2017年3月还获得宣城市工业投资有限公司800万元投资。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用创业感召天下英才,用创业整合要素资源,用创业推动产业集聚。

智谷软件产业园开园6年来,以“政府+园区+企业”招商模式,通过引进、孵化及自身投资等手段,汇集了涉及人才教育、地信大数据等领域企业130多家,其中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园区纳税已超3亿元。如今,产业园是国家级众创空间、省软件和信息产业集聚区、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省小微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及G60科创走廊机器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我们致力于孵化人才、孵化产品、孵化企业。园区将强化孵化团队力量,做好各项服务对接工作,积极谋划企业创业辅导,帮助企业开拓应用产品的研发渠道,推动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方向发展。”宣城智谷软件产业园执行董事俞佺说到,未来5年,产业园将力争培育1万名合格软件人才、50家软件类高新技术企业、20个国内一流的数字产品,打造全国知名品牌。(罗鑫)

结对共建“集聚区”

寒冬时节,走进总投资10亿元的淮南云谷大数据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只见一座座塔吊高耸、工程车辆往复穿梭,项目主体建筑已经封顶。这是淮南高新区从无锡引进的大数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立足淮南、辐射华东的现代化大数据产业中心。

“作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我们将建设区域协同开放发展新窗口。”淮南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李群说到,在淮南市首届转型发展大会上,上海闵行区与淮南市签订《淮南闵行科创园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在淮南高新区共建科创园,共同谋划推进一批产业转移项目。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高水平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用好沪苏浙结对帮扶皖北城市机制,尽快取得一批实实在在合作成果。

近年来,淮南市扬帆逐浪长三角,与上海闵行区建立友好市区关系,以更高质量、更大格局、更强合力持续深入接轨,在产业发展、园区共建、科技创新、教育卫生、绿色农产品、人才、党建等方面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全面战略合作。

抓住历史机遇、担当重要使命。淮南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制定了 《淮南市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等相关文件,稳步推进10个方面重点任务、22个工程、160项具体工作。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一重要国家战略赋予了淮南重要使命。”正如淮南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戴宜斌所言,围绕千亿元规模的煤电化气全产业链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绿色食品六大新兴产业,淮南主动与长三角地区对接合作,承接产业转移。

2021年12月8日,国家发改委印发 《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明确了闵行区与淮南市结对合作事宜。今年1月7日,长三角部分知名民营企业家到淮南开展投资考察活动,纷纷表示将加强联动、整合资源,推进产业合作、资本合作、创新合作。

“作为淮南融入合肥都市圈的桥头堡,我们正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合肥都市圈建设机遇,全力推进承接招商、产业培育、项目投资。”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负责人赵德兵表示,园区将坚持协调共进,在一体化协调发展中找准位置,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取得新进展。(柏松)

上门服务“个转企”

临近春节,位于枞阳县雨坛镇的常兴服装加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赶制订单。“去年由个体服装加工厂转型升级为公司后,我们3个月接了50多万元的订单,现在根本忙不过来,既得加人又得加薪。”公司负责人鲍卫林高兴地说。

鲍卫林说到,服装厂没有转型升级为公司前,曾因不具备法人资格,合作方不愿与其签订合同,损失了一笔数十万元的订单。就在他发愁时,雨坛镇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上门服务,普及“个转企”相关政策,并为其开辟“绿色通道”,指导收集申报资料,全程帮助办理。鲍卫林“足不出户”,很快就收到了免费邮寄上门的公章和营业执照。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把保市场主体摆在突出位置。 “去年以来,我们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减少市场主体进入、退出和信用修复成本,千方百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枞阳县市场监管局局长谢咬信介绍道。

“市场监管局‘上门行医’,我们的质量体系建设通过了专家现场核查,为企业顺利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安徽迈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晴,为枞阳县市场监管局主动服务“点赞”。

去年以来,枞阳县设立了14个“个转企”工作专窗,由专人负责为“个转企”对象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出台容缺受理清单,实现企业登记、开设账户等6个事项“一网填报、合并申请、一次办理”。变工作人员“坐堂问诊”为“上门行医”,服务失信市场主体修复信用。探索建立增强执法监管包容性机制,制定出台134项市场主体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对轻微违法行为免罚72次。该县还着力减少市场主体退出成本,指导企业依法化解相关问题。去年,枞阳县新增市场主体4232户,同比增长9.1%。该县市场监管等部门主动为180家企业修复了信用,“一站式”办结“个转企”156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