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分享到 0

安徽铜陵郊区:悠悠古村落 浓浓乡愁情

步入三月,春的暖意为古老的村落披上了柔美的轻纱,这里万物复苏,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行走在青石板路上,微风拂面,空气中弥漫着清新淡雅的花香。放眼望去,乡村独有的田园风光映入眼帘,待遇着农家做饭时,便有袅袅炊烟从小院上空飘起。路边随处可见的油菜花则映衬着具有明清时代风味的古民居,这里就是相传已久的千年古村落和悦村。和悦村于2016年、2020年分别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和第七批安徽省千年古村落名录。

(图由陈磊授权发布)

(图由陈磊授权发布)

(图由陈磊授权发布)

和悦村位于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通古镇对江的江心洲上,是目前中国唯一仅存江心洲上的江心古村落。江心洲分为和悦洲和铁板洲,以淡水豚养护场为分割,划为和悦和永平两个自然村,和悦村就坐落于江心洲的和悦洲上。和悦洲呈圆形,四面环水,似荷叶漂浮在水面,相传新罗国(今韩国)王子金乔觉朝圣九华山,路过桐城藕山,把完整的藕山踩成两段,藕头顺江而下,长出荷叶,故名荷叶洲。和悦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良好,九华山五溪之一的青通河在此汇入长江,江岸有羊山矶屏障阻风,既能停泊船只,又能保障安全,遂形成往来船只理想的泊岸栖息之所,长江下游的天然良港。这种优越的地理区位,正是千百年来几度繁华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随着现代交通业的发展,和悦老街没有了往日的繁华,但从总体风貌来看比较完整,改动少,能够真实反映传统民居原貌。现今保留下来的部分徽派建筑,仍留有明清时代风味,代表典型特色的马头墙、青石板铺就的巷道等依然保留至今。和悦老街的一些老商号和祠堂的字号标志依稀可见。还有反映和悦老街历史上部分特有的公共功能的报馆、银楼等建筑物的遗址等,给了后人追忆往日繁华的想象空间。

据有关资料记载,唐初在此设“水驿”,至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这里已设有巡检司、递运所、河泊所等经济检查机构,为当时朝廷在全国各地设置的一千六百多处驿站之一。大通水师营创建于同治年间,隶属于大清长江水师。当年,清政府在和悦洲建立“盐务招商局”,统辖和督办沿江数省的盐务。至此,长江上下来去的大盐船、盐商,频频涉临和悦洲,遂演变成一座初具规模的繁华商埠和重要港口。

(图由陈磊授权发布)

1911年11月至1912年5月,这里曾是安徽省临时军政府所在地。从清末至抗战前,和悦洲出现了拥有三街十三巷的密集街市建筑群。这一时期,弹丸之地的和悦洲,人口曾多达七万人(连同流动人口,号称十万),各种作坊、商行林立。各类服务性行业随之纷纷兴起。那时洲上仅酒楼茶社、大小旅馆、客栈,就有一百余家。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国实业银行等都先后在此设有分行。钱庄有利和、蔚丰、裕丰等八家。民国十八年(1929),国民党政府核定大通厘金税收入一亿一千多万元。大通鼎盛时期,在商会注册的商号近600家,交纳会费的大小商店近1200余家。此地也因此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并称安徽“四大商埠”。

(图由陈磊授权发布)

据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通古镇风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一直以来,当地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有根据复原和严禁“做旧”等基本原则之下,继续推进和悦老街“三街十三巷”肌理格局清理及遗存建筑物保护性加固工程,清除杂草和垃圾,对现存的残垣断壁进行原貌加固。同时,沿环洲健身步道实施道路周边绿化提升工程,并在适当地方修建游客休闲驿站,对大通盐务招商局等旧址,将结合实际状况与建筑风貌拿出修缮设计方案,待专家论证和审定后实施抢救性保护。未来还将以传统文化为支撑,传承并开展民俗文化活动。让和悦村留得住人、也留住乡愁。(文:潘伟、陈磊,图由陈磊授权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