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分享到 0

安徽: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安徽省始终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严格落实中央各项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加大改革和投入力度,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培育壮大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安徽力量。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带动农户多种粮种好粮

安徽是粮食大省,也是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22年我省粮食总产820.02亿斤,较上年增产2.5亿斤,再创历史新高,产量位居全国第四,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

“种粮有钱赚,农业有前景。”来自亳州的省人大代表、种粮大户孙琪旺经营着700多亩土地,种植小麦、大豆等农作物。他告诉记者:“去年粮食大丰收,种粮赚到了钱。小麦平均亩产1300斤,粮价也可观,实现了丰产增收。”

除了自己种粮,他还通过提供技术服务、订单收购农民粮食等形式,带动周围农民一起种粮。“我要继续发挥种粮大户的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带领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孙琪旺说,农村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留下来的主要是老年人。他建议农业院校要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地方政府要出台更多措施吸引年轻人投身农业。

“我们镇里的河口村与丰勤农业有限公司签订农业生产‘大托管’协议,流转5000亩土地建设融合示范区,投入资金3000万元,用于品种改良、智慧农业等建设,让农民每亩农田增收超200元。”省政协委员、来安县三城镇党委书记孙安静认为,因地制宜开展“小田变大田”改革,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经营水平,促进农田增效、粮食增产。

孙安静建议,深化“小田变大田”改革,要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引领、协调作用,推行村级党组织领办集体合作社,采取流转、入股等方式,把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统一流转经营,培育更多新型经营主体,实现从“一户多块田”向“一户一块田”“一组一块田”“一村一块田”转变。

强化科技支撑

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粮食丰产稳产离不开科技支撑。我省深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不断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农业科技水平、机械化水平取得长足发展。2021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2.1%。

来自亳州的省人大代表焦瑞是一名无人机飞手,从事植保飞防服务,对于科技强农、机械强农的重要性他深有感触。

“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我深深感受到科技在今后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植保为例,以前人工作业,一天只能作业十几亩地。后来采用自走式喷雾机,一天可以作业500亩地。现在使用无人机飞防作业,一天可以作业1000多亩地。只需要设定好程序,无人机可以自主喷洒,作业完成后自动飞回,省时省力又高效。”焦瑞告诉记者,他所在的焦魁农机专业合作社共有37台植保无人机,长期为周边农户提供植保服务。“连片的土地,我们整乡推进,30多万亩地,一个星期就能干完。”

焦瑞认为,目前我省的农业科技装备水平仍然不高,应大力支持智慧化、无人化、少人化农机的研发、推广以及使用,加大智能农机装备特别是无人农机装备的研发与应用,提高农机的智能化水平。

“县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战场。”省政协委员、省农科院研究员龚传胜认为,落实科技强农、机械强农的关键,在于创新县级层面农业科技支撑机制,努力实现主导产业更多依靠科技,农业从业者自觉接受和运用新技术、新成果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试点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龚传胜说,但在农业发展中还存在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对此,龚传胜建议,相关单位要牵头整合全省资源,进一步扩大科研单位与县域农业的结对范围,引导科研单位在解决农业产业技术难题、提高技术便捷性、降低技术应用成本等方面下功夫。与此同时,要积极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畅通转化,助力农产品科技附加值与农民收入实现同步提升。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中国碗要装好中国粮

“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省人大代表、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高级农艺师孙伟亮认为,保护粮食安全,要支持皖北地区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把种业作为“十四五”农业科技攻关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来抓,加快启动实施种源关键技术攻关,保持皖北粮食主产区小麦、大豆等品种的竞争优势。

同时,孙伟亮建议,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动构建多元化筹资机制,推动用好政府债券和土地出让收益使用政策,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全部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社会和金融资本积极参与。

刚刚在海南三亚参加完2022年国家水稻品种统一试验评审会,省政协委员、安徽国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仁长就赶到省两会住地报到。“中国碗要装中国粮,中国粮要用中国种。在‘一粒种子’上下更大功夫、做更大文章,是为了让14亿多中国人吃得更好,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韩仁长说。

安徽作为种业大省,在商业化育种等方面具备突出优势。韩仁长认为,以新一代数字科技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智慧育种时代正在加速到来,未来种业竞争必将围绕数字化育种能力展开。他建议,我省建设种业强省,除了要在传统端持续发力之外,还应充分利用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先发优势,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智慧育种解决方案,培育更多高质量的“当家品种”,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种业力量。

相关新闻